你是不是在写Paper 2比较论文时,习惯性地先用大篇幅分析A作品,然后再用几乎同样长的篇幅去分析B作品,最后在结尾段才仓促地将两者“拉”在一起进行比较?如果是,那你可能就掉入了“A+B分离式”的结构中。这种结构是Paper 2备考中最常见的误区。因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比较”这一核心要求。想要冲击高分,必须彻底改变写作思路。
那么,如何搭建一个真正具有比较意义的、能让考官眼前一亮的结构呢?技巧是:不要以“作品”为单位来组织段落,而要以“比较点”为单位来组织。今天我们分享两种最有效、最实用的整合式结构方法。
方法一:主题/概念对比法
这是最常用且适用性最广的方法,尤其适合处理探讨“主题思想”、“人物命运”、“社会现实”等方面的题目。
操作步骤:
1. 审题,拆解核心概念:
仔细分析题目,找出题目要求你比较的核心概念。例如,题目问“作者如何通过对家庭关系的描写来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那么你的比较点就可以是“父权形象的塑造”、“女性角色的反抗”、“代际之间的隔阂”等。
2. 构思段落主题句:
每一个主体段落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具有比较功能的主题句。这个句子本身就应该体现出比较的意图。
a. 弱主题句(A+B模式):“首先,我们在《作品A》中看到了父权的压迫。”
b. 强主题句(整合模式):“《作品A》与《作品B》都刻画了专制的父权形象以批判传统家庭的弊病,但两者在表现父权最终的结局上却走向了不同的路径,从而揭示了作者对个人反抗可能性的不同思考。”
3. 段落内部的比较:
在段落内部,交替分析两部作品。你可以先分析A作品如何体现这个比较点,然后立刻衔接B作品的分析,使用明确的比较性词汇将两者联系起来。
a. 示范段落结构:
i. 观点:亮出本段的比较核心(即你的强主题句)。
ii. 分析A:引用《作品A》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iii. 分析B并做对比:“相比之下,B作品则通过…”等过渡词,引出《作品B》的例子进行对比分析。
iv. 总结:在段末用一两句话总结这个比较点,并重申它如何支撑你的全文总论点。
方法二:文学手法对比法
当题目更侧重于“作者如何做到的” ,即关注艺术手法的运用时,这种结构就非常有效。例如,题目问“比较两部作品在运用象征(或叙事视角、或讽刺手法)方面的异同”。
可以按照这个步骤来写作:
1. 确定核心手法:
根据题目,确定2-3个你将要深入比较的关键文学手法。
2. 以“手法”为段落核心:
每个主体段落集中讨论一个文学手法在两部作品中的不同运用和效果。
a. 强主题句:
“尽管都运用了第一人称的限制性叙事视角,《作品A》借此营造了悬疑与不可靠的氛围,而《作品B》则利用它来增强读者对主人公内心苦痛的共情。”
3. 段落内部的交替分析:
与方法一类似,在段落内部,你需要先分析手法A在作品A中的效果,然后立刻比较它在作品B中的效果,时刻紧扣“异同”二字。(如果不清楚方法一的同学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哦,名字是相同的)
考试中的实战技巧:
● 规划是关键:
动笔前,请花5-10分钟,用以上两种方法之一,列一个详细的写作提纲。
● 活用“比较”词汇库:
熟练掌握并使用丰富的比较和对比连接词,如:
○ 表相同:同样地、与此相似、二者都…
○ 表不同:然而、与此相反、相比之下、A…而B则…
○ 表递进/转折:更进一步说、不仅如此…而且…、尽管…但…
● 保持分析的平衡:
在一个段落中,给予两部作品的分析篇幅应大致相当,避免出现80%谈A作品,20%谈B作品的失衡状况。
总而言之,不要再使用“A+B”拼凑,转向以“比较点”为核心的整合式结构,是你的Paper 2论文从合格迈向高分的必经之路。
希望今天的分享帮到各位同学们。如果你希望就你的Paper 2、具体题目进行更有深度的头脑风暴和结构梳理,或者在其他IB中文备考环节(如Paper 1, IO, HL Essay)遇到瓶颈,欢迎随时联系我,预约一对一的在线指导。
与其自己埋头苦读,不如让专业的人带你走捷径!
立即添加微信预约你的免费体验课!请添加我的微信:sun flower11081或者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中文试听课程,和老师一起详细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