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A的同学们,在准备IO时,你是不是也把90%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而对于占了一半分数的非文学文本,却处理得相当佛系:
- “随便找一篇新闻评论,感觉能和我的文学作品沾点边就行…”
- 找个广告图片吧,感觉比较好分析…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你可能正在亲手拉低你的IO分数!
今天,就来分享学霸在选择和分析非文学文本时,都严格遵守的两条铁律。
铁律一:选择一个作者的一组文本,而非一篇孤立的文章
这是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战略。选择一篇孤立的新闻报道或社评,会让你的分析缺乏深度和延续性。
❌错误的选择: 随便找一篇关于“环保”的新闻报道。
✅ 正确的选择:
- 一个专栏作家的系列评论: 比如,选择某位作家在一年内,针对“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发表的3-5篇系列评论。
- 一个知名博主的博客系列: 比如,一位旅行博主,围绕“现代人的孤独”这一主题,写的一组旅行手记。
- 一位公众人物的系列演讲: 比如,一位企业家在不同年份,关于“青年人的奋斗与迷茫”的几次公开演讲。
为什么一组远胜于一篇?
- 便于分析演变: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时间推移,作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是如何深化、转变、甚至自我矛盾的。
- 便于分析手法的一致性: 你可以总结出这位作者惯用的修辞手法、论证逻辑和语言风格,让你的分析更具系统性。
铁律二:从说了什么,到怎么说的。
非文学文本的说服力,不仅在于内容,更在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
- 你要分析的是:
- 如果是演讲稿:
- 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反问来增强气势的?
- 他是如何通过穿插个人故事 (anecdotes) 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的?
- 他的语言风格是学术的、煽情的,还是亲切的?
- 如果是博客/公众号文章:
- 标题是如何设置悬念或争议来吸引点击的?(标题党也是一种手法!)
- 配图、表情包、粗体字的运用,是如何影响读者情绪的?
- 作者是如何通过与评论区的互动,来强化自己的社群身份的?
- 如果是广告:
- 色彩和构图是如何引导视觉焦点的?
- 广告语 是如何运用双关、押韵等技巧来增强记忆点的?
- 广告的目标受众是谁?它是如何迎合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和焦虑的?
- 如果是演讲稿:
觉得这套方法论有帮助,但自己面对海量的非文学材料,仍然感到无从下手?
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具有高度价值的非文学文本组,并对其进行专业的、深入的剖析,正是eChineseLearning1对1在线IB备考课程的独特价值。
- 我们的老师会根据你的文学作品和研究兴趣,推荐最适合你、最具分析潜力的非文学文本组。
- 会系统性地教你,如何分析不同非文学体裁(演讲、博客、广告、纪录片等)的独特语言。
- 会手把手带你找到连接文学与非文学文本的最佳全球性问题,并通过大量的模拟演练,让你的10分钟口头评论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一对一IB中文课程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