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与龙应台的《目送》都是书写亲情,两者都精准地捕捉了凝望亲人离去背影时的复杂情感,但由于时代背景、作者性别与人生阶段的不同,两位作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文学手法。
今天将从叙事视角和核心事件两个层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手法一:叙事视角的差异 :
- 《背影》的视角:儿子的追忆视角: 朱自清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回溯性的儿子视角。文章的我,是在成年之后,回想起年少时对父亲的“暗笑其迂”,才终于理解了那个笨拙背影中所蕴含的深沉父爱。因此,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悔悟与感伤。读者跟随的是一个儿子从不懂到懂的心路历程。
- 《目送》的视角:母亲与女儿的“轮回”视角: 龙应台的视角则是双重的、轮回的。她既是目送儿子离去的母亲,也瞬间切换为回忆中被父亲目送的女儿。她同时占据了亲情链条中的两端。因此,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体悟与释然。她不是在追悔某一个瞬间,而是在体悟一种生命中不断重复的、必然的规律。
比较分析时,要点明视角选择如何决定了情感基调。《背影》的单一追忆视角,使其情感表达更倾向于伦理层面的自我反思;而《目送》的双重轮回视角,则使其情感表达,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生命洞察。
手法二:核心事件的差异 :特写慢镜 vs. 平行蒙太奇
两篇文章都通过具体事件来承载情感,但手法截然不同。
- 《背影》的核心事件:一个现实主义的特写慢镜 全文的情感高潮,全部聚焦于一个具体动作: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朱自清不惜笔墨,用“探身”、“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极其细致地描绘了这个过程的笨拙与吃力。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聚焦于单一事件的特写手法。
- 《目送》的核心事件:一组贯穿时空的平行蒙太奇”龙应台则没有聚焦于单一事件,而是采用了平行结构,将不同时空的“目送”场景并置在一起:
- 目送六岁的儿子上小学。
- 目送十六岁的儿子出国。
- 回忆中被自己的父亲目送。
- 以及最终目送父亲的灵车远去。 这是一种电影“蒙太奇”式的、通过场景的并置与对比来产生意义的现代叙事手法。
要对比这两种手法的不同艺术效果。朱自清的‘特写慢镜’,通过将情感无限放大并凝固于一个瞬间,创造出一种极具雕塑感的、令人过目不忘的经典画面,其力量在于深度。而龙应台的平行蒙太奇,则通过在时间的长河中反复印证同一个主题,揭示出一种跨越代际的生命规律,其力量在于广度。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一对一IB中文课程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