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教学中,有一个场景重复了无数次:一位家长带着自豪又夹杂着无奈的表情对我说:“老师,我家孩子中文说得可溜了,跟爷爷奶奶视频聊天完全没问题,在华人超市买东西、回国旅游、在餐厅点菜,都能对付。可你让他读一本最简单的绘本,他就眉头紧锁,一个字一个字地‘猜’,像是面对天书一样。”
这个场景,您熟悉吗?
这就是海外华裔青少儿中文学习中几乎必然会遇到的最大瓶颈——“听说”与“读写”的巨大鸿沟。口语交流靠的是环境熏陶和模仿,相对容易;而汉字读写需要的是系统学习和刻意练习,极其抽象和枯燥。
很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在这个阶段急转直下。因为“认字”这件事,瞬间将他们从“我会中文”转到“中文太难了”的思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三个我亲身实践、证明能有效帮助孩子跨越这道鸿沟的具体方法。
让“汉字”活起来,从“零件”到“故事”
我们最大的错误,是把汉字当成了一堆毫无生气的、由“横竖撇捺”组成的符号去硬灌给孩子。对于一个在字母文字环境中长大的大脑来说,这无异于记忆一长串杂乱的密码。我的经验是:停止灌输笔画,开始讲解“汉字故事会”。
- 像玩乐高一样拆解汉字: 几乎所有合体字都是由更小的“零件”(偏旁部首)构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带孩子去发现这些“零件”的秘密。比如教“休”字,不要只说“一个单人旁,一个木字”。我会问孩子:“你看,这是什么?(人)他又在哪儿?(木)一个人靠在大树底下,他是在做什么呀?” 孩子会恍然大悟:“他在休息!” 就这样,“休息”的“休”字,从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有逻辑、有画面的故事。网上有很多这样的汉字组合卡片,咱们家长可以给孩子们用起来。
- 把每个字都当作一幅画: 很多汉字源于象形文字。在教之前,我强烈建议您花30秒在网上搜一下这个字象形视频、图片。” 当孩子把“鱼”这个字和一幅画联系起来,记忆的效率和趣味性会提升。
- 给形近字编“小剧本”: 孩子很容易混淆“鸟”和“乌”。我会告诉他:“你看,‘鸟’的眼睛里有一点,说明它能看见东西。而‘乌鸦’的‘乌’,因为全身都是黑的,黑得连眼睛都看不见了,所以眼睛里那一点就没了。” 这种戏剧化的区分,孩子听过一遍就很难忘记。
从今天起,咱们家长在教孩子认字时,花一分钟想一想,这个字能不能拆开?像不像一幅画?能不能编个小故事?把认字的过程,从枯燥的记忆任务,变成一个创意猜谜游戏。各位家长们赶快尝试上面这些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