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他十遍‘吃饭啦!’,都没反应,一换成英文立刻冲过来。”听起来是不是很气?
但其实,这种“装没听见”的孩子,并不是懒,也不是叛逆——
他们只是在用“语言”,和父母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 一、孩子不是听不懂,而是在“试边界”
对海外长大的孩子来说,英文是他们的主场,
学校、朋友、娱乐全是英文;
而中文,往往只存在于——
家长的命令、催促、和纠正里。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就形成了一个“默认开关”:
📍 英文=安全区(朋友、自由、自己)
📍 中文=控制区(要求、约束、父母)所以,当你用中文喊“快点”“不要”“听话”,
孩子并不是没听见,
而是在心理上按下了一个**“我不想被控制”**的按钮。
他装没听见,只是用沉默说:“这是我的界线。”
🧠 二、语言,其实是孩子的“情绪防御系统”
孩子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
不仅是在切换词汇,更是在切换情绪角色。
中文=妈妈语言
英文=自己语言当妈妈用中文发号施令时,孩子感觉被“妈妈身份”压制;
当妈妈改用英文,他反而觉得被“同一阵线的妈妈”理解。你有没有发现:
孩子用英文时更亲近、爱开玩笑,
用中文时更防备、容易顶嘴?这不是语言能力的问题,
是他在用语言划分情绪领地。
🌱 三、破解“语言拉扯”,要从“关系修复”开始
想让孩子重新用中文回应你,
第一步不是“再多讲中文”,
而是让他觉得——中文不是压力,而是连接。
1️⃣ 用中文表达“理解”,而不是“要求”
把命令句换成共情句:
- ❌ “快去洗澡!”
- ✅ “你是不是还想再玩五分钟?那我们约定好五分钟后洗澡,好吗?”
孩子会惊讶地发现:“咦?中文也能讲道理!”
2️⃣ 用“私人词”建立中文的情绪记忆
每对母子都有专属暗号:
昵称、打趣、内部笑话……
让这些亲密互动也存在中文世界里。
比如,“小笨蛋”“毛毛虫”“大功告成咯!”
当孩子在中文里感受到温暖,他自然不会再“装没听见”。
3️⃣ 让孩子在中文里“拥有选择”
别总是命令式,比如:
“你想用中文讲,还是写下来告诉我?”
“你要我用快语速讲,还是慢一点?”
给予选择权=给孩子安全感。当孩子觉得中文里有“我能决定”的空间,
他就会愿意留下来。
❤️ 四、语言的归属感,来自被理解
有个小女孩曾对我说:
“老师,每次我妈妈恨生气的时候,就会说中文。”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我们常以为孩子拒绝中文,是对语言本身的反感;
但更多时候,是对语言背后的情绪模式的抗拒。
孩子不是不爱中文,
他们只是不想被中文“指挥”。
当中文重新变成温柔的沟通方式,
他们会自己回来。
孩子中文听得懂,却不回应,
不是不懂,而是——
他在用语言,守护自己的“我”。如果我们能在中文里多一些理解、幽默、温度,
中文就不再是权力的工具,
而会成为亲子之间最柔软的连接。
想让孩子重新“听得见”你的中文,
让中文成为情感链接而不是“命令语言”吗?
来体验 eChineseLearning 一对一在线中文课 吧!
eChineseLearning双11大促,报名即送21节正价课,立即SX了解更多!
如果您也希望孩子能找到学中文的热爱和潜能,欢迎来体验我们的试听课。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sunflower11081或者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定制中文课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