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B 中文考试中,常有学生走出考场后懊恼:“明明会分析,却没写完”“写到一半发现偏题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写”。这些问题往往是 “规划混乱”—— 动笔前没想清楚 “要写什么”“怎么写”,导致思路像脱缰的野马,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得分。
比如:
Paper 2 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时,有学生用 80% 的篇幅分析第一部作品,留给另外一部作品的笔墨只剩 20%,导致比较沦为 “单篇分析”,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这种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的模式,本质是对 “得分重点” 没有预判。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 “时间失控”。IB中文A SL Paper 1 要求在 75分钟内完成一篇分析,有学生花40分钟写开头和第一个论点,剩下 30分钟匆匆写完后两个论点,结尾甚至没来得及写 —— 这种因规划缺失导致的 “头重脚轻”,即使前面写得再好,也很难拿到高分。
3 个误区千万不要出现:
“考试时间紧,没时间规划”,这是最大的误区。实际上,花 5-8 分钟写大纲,能避免后续 30 分钟的无效书写。就像旅行前查路线,花点时间,能避免走弯路。
“想到什么写什么”,文学分析需要逻辑严谨,而非随性发挥。IB评分标准中,“重点和组织”(Criterion C),想到哪写到哪必然导致逻辑断裂。
“规划就是列提纲,太麻烦”,学生对 “规划” 的理解停留在 “工整的提纲”,但考试中可以很灵活,甚至只需在草稿纸上画几个关键词、标几个箭头,关键是 “理清思路”。
“3 步规划法”
要解决规划混乱的问题,掌握 “定核心 — 分模块 — 划时间” 的三步法即可:
第一步:2 分钟锁定 “核心论点”
拿到题目后,先用一句话写下你要论证的核心观点,这是避免跑偏。核心论点必须包含 “作品 + 角度 + 结论”,避免空泛。如果写了 3 分钟还没确定核心论点,说明对题目理解不透彻,可先从文本中找一个最有把握的细节切入。
第二步:5 分钟划分 “论证模块”
用 “总分总” 结构拆分内容,每个模块用关键词标注,避免漏点。
还是以 “孤独主题” 为例,模块划分如下:
- 开头(3 分钟):引出核心论点(对比两部作品)
- 模块 1(10 分钟):分析作品1(写出具体要分析的要点)
- 模块 2(10 分钟):分析作品2(写出具体要分析的要点)
- 模块 3(10 分钟):对比两者(写出对比的角度)
- 结尾(5 分钟):总结
实用技巧:在草稿纸上用 “树状图” 呈现关系,比如核心论点在顶端,每个分论点是分支,分支下再标 1-2 个关键细节
第三步:提前划分时间
分配时间,用手表严格执行。参考时间分配公式:总时间 = 规划时间(10 分钟)+写作时间(如 60分钟)+检查(5分钟)= 75 分钟
再按结构拆分,比如 一共5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作约12分钟。每个部分结束前 1 分钟看时间,若超时,立刻进入下一个模块 —— 优先保证 “写完”,再追求 “写好”。考试中,“完整的中等答案” 比 “残缺的优秀答案” 得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