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准备IGCSE中文第二语言口语Part 1的演讲时,经常会遇到一个共性问题—主题偏离中文文化。有些同学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准备,语言表达也不错,却因为主题不符合要求,分数不理想。今天老师就结合评分标准和常见案例,给大家讲讲如何找准主题方向,让你的演讲既切题又有深度。
一、先说说主题跑偏的几种常见情况
咱们先来看看哪些情况容易踩雷,大家可以对照自查:
第一种是: 纯个人话题,和中文文化完全不沾边。比如有同学讲“我的周末安排”,从头到尾说自己怎么打球、看电影,连一句和中文文化相关的内容都没有。要知道,考试明确要求演讲主题必须“反映中文社区或文化的某个方面”,这种纯个人生活的内容,哪怕说得再流利,也不符合评分标准哦。
第二种是: 选了文化主题,但只停在表面描述。比如讲“中秋节”,只说“我们家会吃月饼、赏月”,却不讲月饼象征团圆、赏月寄托思念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内容就像一杯白开水,缺乏深度,体现不出你对文化的理解。
还有一种是: 跨文化对比时重心失衡。比如讲“中西节日”,用大半时间讲圣诞节怎么过,最后才匆匆提一句“中国春节也很热闹”。这样就把中文文化变成了陪衬,显然不符合“聚焦中文社区或文化”的要求。
二、掌握这三步,让你的主题紧扣文化展开
第一步:用“三个是否”筛选主题
准备主题时,大家可以在心里问自己三个问题:
– 是否能关联中文社区的生活习俗、人际关系等具体内容?
– 是否能体现中文文化的价值观,比如家庭观念、礼仪规范?
– 是否能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千万不要空谈理论,要和你的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步:用“三层结构”搭建演讲内容
确定主题后,建议按“现象—意义—个人经历”的结构来组织内容,这样就不会浮于表面了。
现象是文化现象,也就是具体的习俗、事物。比如讲“端午节”,可以先描述“家里会包粽子,妈妈会给我系五彩绳”。
中间是文化意义,要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意义。比如“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五彩绳代表长辈对孩子的祝福”。这部分很重要,能体现你对文化的理解深度。
最后是个人经历,把文化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比如“去年包粽子时,奶奶说‘xxxx’,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加入个人感受,能让演讲更生动感人。
第三步:注意时间分配,别让重点跑偏
演讲时长是2-3分钟,大家要把握好各部分的比例。建议用70%的时间讲中文文化相关内容,30%可以适度对比或延伸,但千万别主次颠倒。
比如讲“筷子”这个主题:大部分时间要讲筷子的文化寓意(比如“圆首方足”象征天圆地方,吃饭时不能敲碗的礼仪),等等;剩下的时间可以简单提一句“和西餐刀叉不同,筷子更讲究协作”,点到为止就好。
最后再提醒大家,考试时可以带一张提示卡,上面最多写5个关键词,建议直接标注文化相关的要点,比如“饺子—团圆—奶奶的话”,这样演讲时就不会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