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B 中文 Paper 1 考试中,非文学文本(如评论、演讲、新闻特写等)的分析往往被学生轻视。很多人觉得 “非文学文本没那么多弯弯绕”,然而,他们却常在 “找核心观点” 上栽跟头 —— 要么把作者的次要看法当成主旨,要么把文本里的现象描述误认成观点,这种 “抓不准核心观点” 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后续分析(如论证方法、语言效果)很难拿到理想分数。
首先,最常见的错误是“把现象当观点”,即“分不清‘观点’和‘事实’”。非文学文本里既有“作者的判断或主张”(观点),也有“客观存在的信息”(事实)。例如,“某中学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是事实,而“传统文化课程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才是观点。因此,很多学生把两者混为一谈,找不到核心。
其次,还有一种情况是“漏看观点的限定条件”。举个例子,文本中提到“在当代青年群体中,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需要创新”,有学生却把它当成“传统节日必须彻底革新”。很显然,他们去掉了“当代青年群体中”这个限定词,导致对观点的理解从根本上跑偏。
此外,还有些学生忽略了 “文本的写作背景”。比如一篇讨论 “应试教育” 的评论,可能针对的是某地区的政策调整,若不结合这个背景,就容易误解作者的真实立场。
三步精准找到非文学文本的核心观点
第一步:在 “关键位置” 找线索
非文学文本的观点优先看这三个地方:
- 标题:
很多评论的标题直接亮明观点,比如《年轻人不该被 “算法推荐” 困住》,标题就是核心观点;反之,若标题是问句(如《碎片化阅读真的一无是处吗?》),观点往往是对问句的回答。
- 开头和结尾:
议论文常 “开门见山”,开头 1-2 段就亮出观点;另外,也有文本在结尾总结 “综上所述……”,这里大概率是核心观点。
第二步:用 “论据反推法” 验证
找到疑似观点后,用文本中的论据倒过来验证。具体来说,如果这个句子是核心观点,那文本里的例子、数据、道理是不是都在支撑它? 比如分析梁衡的《人人皆可为国王》,若认为核心观点是 “普通人也能在自己的领域获得成就感”,就看论据是否匹配:文中举 “牧羊人专注养羊”“花匠培育名花” 的例子,是不是在说明 “普通人的成就”?引用 “国王的烦恼” 是不是为了对比 “普通人的满足”?如果论据都能对上,说明观点没找错。
第三步:提炼观点时 “抓主干去修饰”
找到核心观点后,还要学会 “精准表述”,避免被修饰语干扰。比如一篇评论的观点句是 “在数字化时代,青少年在享受便捷社交的同时,更需要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炼时要抓住主干“青少年需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同时保留关键限定词 “在数字化时代”,这样既简洁又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