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关于“中考”的话题再次沸腾,尤其是今年西安的情况,这不仅让我感慨万千。先看一组官方数据:今年7月18日,西安市公布了城六区普通高中的录取最低控制线为 611分。而中考的总分是多少呢?是 820分,涵盖了整整10个科目。
611分,这个数字背后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学生在初中三年,平均每门学科的失分率必须控制在极低的范围内。这道线,就像一道无形的气压,沉沉地压在每一个家庭的心头。
我从家长群里,看到了两种最典型的“焦虑样本”:
600分到611分:一步之遥的“煎熬” 这个分数段的家庭,可以说是最痛苦的。一位家长说,从知道孩子的成绩之后,一晚上没睡好,心里想的都是:“就差几分,就差几分啊!” 这些家长们的心情,是极致的不甘与悔恨。他们疯狂地打电话、托关系,打听任何可能的补录或民办高中的机会。
如果说前者是煎熬,那分数更低的家庭,则近乎绝望。一位妈妈在群里发了一段带着哭腔的语音:“孩子考了580分,连普高的门都摸不到,这几年起早贪黑的努力,都白费了。
海外升学:另一条赛道,别样的压力
以美国为例,高中录取通常看的是学生多年的综合表现。这包括:
- 在校成绩(GPA): 不只看期末,更看重平时的每一次作业、每一个小测验,要求孩子必须持续努力,不能松懈。
- 标准化考试: 如SSAT或ISEE,虽然不像中考那样是唯一标准,但也是顶尖私立高中非常看重的硬指标。
- 课外活动: 体育、艺术、社区服务、领导力…… 。
- 推荐信和面试。
看起来似乎更“人性化”,但细细想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卷”?为了打造一份漂亮的“履历”,孩子们需要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规划:参加哪个俱乐部,学习哪样乐器,练习哪项体育,才能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这种压力,从“一锤子买卖”变成了“温水煮青蛙”,是一种长期的和全方位的考验。
所以,无论是哪条赛道,压力都客观存在。国内的“卷”,是短时间内高强度的应试冲刺;而海外的“卷”,则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对家庭、父母精力与孩子综合能力的全方位长期考验。身在海外的家长们,有哪些孩子升学的焦虑呢?一起来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