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vel中文-作者为什么要以《围城》命名整本书?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深刻地描绘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以及他们对于爱情、婚姻、职业和生活的追求,也是Alevel中文考生们都必须熟悉的一本小说,那么,为什么钱钟书会选择“围城”作为书名呢?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围城》这个书名,源自于法国的一句谚语:“被围困的城堡”,译成中文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小说的核心主题,即人们对于婚姻、职业乃至生活的渴望与逃避。钱钟书先生通过这个比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婚姻的围城

在《围城》中,婚姻是最为直接的“围城”象征。书中通过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生活,展现了婚前婚后心理的巨大变化,恰如苏文纨所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不仅体现了方鸿渐对婚姻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普遍看法。

 

职业的围城

除了婚姻,职业也是《围城》中一个重要的“围城”象征。方鸿渐在职业选择上的挣扎和无奈,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中的困境。他们在学术与生活之间的碰撞,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更显露出社会对他们的冷漠。

 

人生的围城

更深层次地,《围城》所探讨的是人生哲理的“围城”。钱钟书先生通过这部作品暗示读者:“城”外的人(局外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逃出来,冲进逃出,永无止境。这种读完整部《围城》后领悟到的结论,确实就是作者的意图,一种深入的哲理的思索。

 

社会背景与时代印记

《围城》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洗礼与变革,大量的知识分子深陷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钱钟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并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困境。

 

钱钟书先生以《围城》命名整本书,是因为这个书名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指代了婚姻和职业的困境,更广泛地触及了人生、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性思考。通过“围城”这一比喻,钱钟书先生让我们反思: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Alevel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更多Alevel中文备考资料和免费一对一Alevel中文试听课程请添加我的微信:sunflower11081或者点击这里直接领取哦!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