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通过诗人自身与贫苦农民在严寒天气下生存状态的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深切的同情心与强烈的自责。
逐句解析
-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 开篇纪实,奠定基调 诗歌开头直接点明时间——“元和八年十二月五日”,这极其精确的日期赋予了全诗强烈的真实感。天气是“雪纷纷”,一个“纷纷”便描绘出大雪连绵、天寒地冻的景象。
- 以物衬人,引出主旨 “竹柏皆冻死”,竹子和柏树是传统意义上耐寒的植物,连它们都抵御不了严寒而冻死,可见这次的酷寒非同寻常。紧接着的一句“况彼无衣民”是点睛之笔。“况”字有力地将读者的视线从冻死的植物,转向了那些连基本衣物都没有的贫民。如果连草木都无法幸免,人的境况又该是何等悲惨?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全诗的主旨,也饱含了诗人深切的忧虑。
-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 视角转移,描绘社会现实 诗人的目光从庭院中的竹柏,转向了整个村庄。一个回观,是亲眼所见,真实不虚。十室八九贫用统计的数据,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的贫困状况,这不是个例,而是触目惊心的普遍现象。
-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 感官特写,突出贫民之苦 此句是对贫民苦况的具体描写。“北风利如剑”是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将无形的寒风化为有形的利剑,刺在人身,让人感同身受那种彻骨的寒冷。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贫民们却是“布絮不蔽身”,单薄的衣物根本无法遮体保暖。这两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 细节描写,深化悲苦 “唯烧蒿棘火”,他们取暖的燃料,仅仅是田野间的枯草与荆棘,这说明他们连基本的木柴都没有。在微弱的火光旁,他们“愁坐夜待晨”。一个“愁”字,写尽了他们内心的忧虑与绝望;一个“待”字,则凸显了长夜的难熬与痛苦。
-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 诗人感悟,点明核心 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这个“乃知”(才真正知道),体现了这不是一个空泛的道理,而是诗人亲眼所见后,发自内心的深刻体会:在这样酷寒的年岁里,农民们的辛苦与痛苦是尤为深重的。
-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
褐裘覆絎被,坐卧有余温。
- 视角转回自身,构成对比 “顾我”二字,是全诗情感的转折点和高潮。诗人将目光从受苦的农民,猛然转回到自己身上,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
- 生活细节的对照 他身处“草堂”,听似简朴,但门户“深掩”,将利剑般的寒风隔绝在外。身上穿着“褐裘”(粗毛皮衣),盖着“絎被”(厚棉被),无论是坐是卧,都“有余温”。这个“有余温”,与农民的“布絮不蔽身”形成了最刺眼的对比,强烈地冲击着诗人的内心。
-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 自我剖析,情感升华 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够幸免于饥饿与寒冷,并非因为自己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又无垄亩勤”)。
- 愧疚与自责的顶点 “念彼深可愧”,想到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却在酷寒中挣扎的农民,诗人感到深深的羞愧。这种愧疚感,最终升华为一句沉重的自我质问:“自问是何人?”——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何德何能,可以享受这份温暖?这个问题,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最深刻的自我反省和人道主义精神。
《村居苦寒》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比的结构,以及层层递进的情感铺陈,将个人的安逸与民众的疾苦置于同一时空下强烈对比。这种“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使得白居易的诗歌超越了个人的悲欢。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一对一IB中文课程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