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我是IB中文老师Amy。在IB中文的学习和备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挑战:很多同学能够识别出作品中的文学手法,比如象征、比喻、反讽,但常常在分析时点到为止,说一句“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然后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样的分析在IB的评估中是难以拿到高分的。因为考官期待看到的是你将文学技巧与其产生的效果,以及与作品整体主题的关联进行深度剖析的能力。
今天,我们就聚焦于一项具体的、也是IB中文分析中至关重要的技能:如何深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核心象征。我们将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为例,通过解剖一个核心象征物,来学习一套可以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宽泛地介绍《药》的全部内容,而是教会你如何像做科学实验一样,精准、深入地剖析。
在开始之前,请同学们确保对《药》的基本情节有了解。这篇小说讲述了劳动人民华老栓夫妇为了给患有痨病(肺结核)的儿子小栓治病,倾尽所有,买了一个浸透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人血馒头”)给儿子吃下去,但最终儿子还是病死了的故事。与此同时,那位被杀的革命者夏瑜,他的牺牲也并没有唤醒麻木的民众。
我们要学习的技能:核心象征的三层递进分析法,我们将以《药》中最核心、最令人震撼的象征物——“人血馒头”——为例,来实践这个分析方法。当你找到一个象征物时,不要只满足于“A象征了B”的结论。你需要像剥洋葱一样,至少剥开三层。
第一层:文本表层意义——它在故事里“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立足于文本本身。在小说里,“人血馒头”是什么?
对华老栓夫妇来说,它是“药”。它是唯一的、能够治好儿子痨病的希望。为了得到这个“药”,华老栓“整伯的睡不着”,天不亮就“揣着一大包洋钱”去刑场边等待。
它是具体的、可感的。鲁迅在文本中是这样描写的:“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在分析的第一步,一定要引用文本细节。描述这个象征物在故事中的物理属性、功能以及人物对它的态度。这是你所有分析的基石,能向考官证明你对文本有细致的阅读。如果你跳过这一步,后面的分析就会变成空洞的议论。
第二层:社会历史寓意——它在作者的时代“象征什么”?
现在,我们要跳出故事情节,思考:鲁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东西作为“药”?这就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
1. 象征着国民的“愚昧和麻木”
“人血馒头”能治病,这本身就是一种毫无科学依据的、极度愚昧的民间迷信。鲁迅通过这个象征,精准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愚昧思想。民众不相信科学,不思考社会问题,反而将希望寄托在这种荒诞的“偏方”上。这种精神上的“病”,比小栓身体上的痨病更可怕,也更难医治。
2. 象征着革命者与民众的“悲剧性隔膜”
这是更深一层的寓意,也是《药》这篇小说的悲剧核心。馒头上浸的血是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夏瑜是为了“救”大众、“救”中国而牺牲的。他的理想是“疗治”整个社会的病。然而,他为之牺牲的大众,却完全不理解他的理想,反而将他的鲜血当成治疗自己孩子身体疾病的“药”,愚昧地“吃”掉了他。革命者的血(先进思想的象征)被用来做了 愚昧迷信的药引。本应拯救大众的英雄,其肉体和鲜血却被 大众以一种最原始、最野蛮的方式消费了。
在这一层,需要将象征物与作品的主题和 作者的意图联系起来。鲁迅写《药》,不仅是写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写一个时代的悲剧。他通过“人血馒头”这个惊人的意象,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革命者脱离了群众,而群众又没有被真正唤醒。你的分析如果能达到这一层,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同学。
第三层:结构与哲学反思——它如何与其他象征物互动,引发更深思考?
最顶尖的分析,是能够看到一个象征物在文本内部如何与其他元素产生关联,共同构建出复杂的意义网络。在《药》的结尾,鲁迅安排了另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夏瑜坟上的花环。
花环的出现:
在小说的结尾,华大妈和夏瑜的母亲在坟地相遇。她们惊讶地发现,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人血馒头”与“花环”的对比。
颜色对比:
馒头上是“鲜红”后变“乌黑”的血,充满了死亡、暴力和愚昧的气息。花环则是“红的白的”,新鲜而富有生命感,代表着纪念、希望和一种超越死亡的美好意愿。
来源对比:
人血馒头是众人哄抢、花钱买来的,代表着公开的、麻木的罪恶。花环是谁放的?文本中没有明说,它的出现是神秘的、匿名的,代表着一种微弱但存在的、尚未被扑灭的革命火种或希望。
通过将“人血馒头”和“花环”这两个象征物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思想的复杂性。他一方面用“人血馒头”揭示了最黑暗、最绝望的现实;另一方面,他又用结尾那神秘的“花环”,给这片绝望的荒原上,留下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希望。他不愿让读者彻底沉沦在黑暗中。
在这一步,要学会联系和对比。问自己:这个核心象征物,是否和文中的其他意象、情节或人物形成呼应或反差?这种互动如何深化或复杂化了作品的主题?这能充分展现你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是冲击最高分的关键。
同学们可以带走的分析框架,当你下次分析任何文学作品中的核心象征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第一层):
* 这个象征物是什么?
* 它在文本中是如何被描写的?(引用)
* 故事中的人物如何看待它?
2. 挖掘寓意(第二层):
*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象征物批判了什么社会现象?
* 它如何体现了作品的核心主题?
* 作者通过它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或情感?
3. 建立联系(第三层):
* 这个象征物是否与文中的其他象征物、人物或情节形成对比或呼应?
* 这种内在联系如何使作品的主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 它是否给作品的整体基调(如绝望、希望、讽刺)带来了变化?
希望通过今天对《药》中“人血馒头”的案例分析,同学们能掌握这套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现在,请你尝试用这个方法,去分析一下你正在学习的其他作品中的某个重要象征吧!
我们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最新IB中文备考资料(文学基础知识,文学作品复习笔记还有Paper2神器—15篇名家文学文本赏析)已更新,请添加微信sunflower11081或者点击这里注册都可以免费领取!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一对一IB中文课程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