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7分必修课:《骆驼祥子》《孔乙己》分析这么写超越“万能句式”

今天继续通过两个经典的案例,IB中文paper1paper2IO中文文本的分析如何将一些常用类似模板这类框架扩展为高分分析表达今天我们主要通过“这体现了……主题”和“作者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这两个极为常见的写作句式进行分析

1、“万能句式”:“这体现了……的主题。从“体现了……主题”升级为“主题的复杂性+深层反思或批判”
升级思路:
  • 主题的“复杂性”: 主题是否有多重含义?是否在不同层面体现?
  • 主题的“意义”: 这个主题对读者有何启发?它揭示了何种人性、社会或哲学层面的深层问题?
  • 作者的“态度”: 作者对这个主题是持肯定、批判、反思还是质疑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如何通过文本体现的?
案例解析:
  • 原版: “祥子的悲剧结局体现了旧社会的压迫。”
  • 升级版(以老舍《骆驼祥子》为例):

“祥子最终的沉沦,直观地体现了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然而,其更深层的悲剧性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止于外在的剥削。作者更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压迫如何一点点瓦解了祥子内心最朴素的生命韧性与反抗意志,使其从一个勤劳正直的个体逐渐异化为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这种结局警示我们,当一个社会连最底层的生存希望与人性尊严都被彻底摧毁时,其体制的病态已达到了何种程度,引发读者对社会根源性弊病和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挣扎的深沉反思。”

 

2、“万能句式”原型: “作者塑造了……的人物形象。”从“塑造了……形象”升级为“形象的多维性+内在张力/社会意义”
升级思路:
  • 多维性: 人物形象是否多面、复杂、甚至矛盾?
  • 内在张力: 人物内心是否存在冲突、挣扎?这些张力如何推动情节或揭示人性?
  • 社会/文化意义: 人物是否具有典型性?他/她代表了某一类群体或某种社会现象?
实战范例:
  • 原版: “鲁迅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迂腐的读书人形象。”
  • 升级版(以鲁迅《孔乙己》为例):

“鲁迅在《孔乙己》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潦倒不堪、迂腐不堪的旧式读书人形象,然而,孔乙己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作者通过其对‘茴’字写法的固执、对清白的执拗辩解以及至死不悔的读书人姿态,不仅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异化和知识分子的可悲境遇,更深层地,孔乙己的形象凝聚了彼时中国社会中,那些被时代抛弃却又无力自救的旧知识分子的普遍悲剧。他那‘站着喝酒’与‘长衫’之间的强烈反差,更是尖锐地揭示了其精神上的清高与现实中贫困交加的巨大矛盾,从而使得这个人物成为旧时代没落文人的一种深刻象征,引发对知识分子命运与社会转型期的深入思考。”

 

如果大家平时自己练习,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进行:

  1. 主动“加问句”: 每当你写下一个“万能句式”时,立即在后面问自己:“为什么?如何?有什么更深层的意思?它对当今有何启示?”
  2. 拆解高分范文: 仔细研读IB优秀范文,分析他们是如何在指出现象后,进行深度分析和拓展的。
  3. 刻意练习“扩写”: 每次完成一段分析后,尝试将它进行“扩写”,加入更多的细节、原因、效果和意义。
  4. 积累“思辨词汇”和“连接句式”: 积累一些能够表达因果、递进、转折、并列、总结、引申等关系的词语和句子,如“其深层意义在于”、“这不仅……更在于”、“它不仅揭示了……更引发了”、“从而使得……具有了……”等。

“万能句式”就像一个框架,能够帮你搭起文章的骨架。但真正的高分分析,需要用精准分析、深刻洞察和个性化思考来填充。建议同学们可以用这些方法立刻尝试起来。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