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分析贾平凹的经典哲理散文《丑石》,它最核心的文学手法先抑后扬。
手法一:“抑”——以世俗的“无用”为标准,构建普遍的偏见
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不遗余力地向我们证明,这块石头是多么的“丑”和“无用”。他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来不断强化这种负面印象。
- 与“有用”的石头对比:别的石头,可以“盖房”、“砌院”,但这块丑石“谁也不去理睬它”。它不具备任何实用价值。
- 与“美观”的石头对比:别的石头,“多少采些青苔”,而它“黑黝黝的”,“青苔不生,花卉不长”。它不具备任何审美价值。
- 来自所有人的“嫌弃”:孩子们骂它,大人们嫌它,甚至“我”也觉得它“不仅丑,而且没用”。
在分析的第一个层面,要指出作者的叙事策略。贾平凹在这里,是故意站在世俗、功利的价值观上,来审视这块石头的。他通过反复强调其“无用”,让读者也一步步陷入了同样的思维定式,与文中的“我们”产生了价值认同。这种充分的“抑”,为后文的“扬”,积蓄了巨大的情感和思想张力。
手法二:“扬”——以超越性的“真知”为转折,颠覆所有偏见
文章的转折点,也是情感和思想的高潮,是那位天文学家的偶然到来。他的出现,如同一道光,瞬间照亮了石头的真实面目。
- 行为的对比:所有人都是“嫌弃”、“骂”,而天文学家却是**“端详”、“抚摸”,态度充满了尊敬和虔诚。
- 价值的揭示:“他激动地说:‘这,是天上的星石啊!’” 一句话,彻底颠覆了之前所有的评价。这块石头的价值,不是“盖房”,而是“补天”;它的来源,不是土地,而是宇宙。
- “我”的反应:“我感到自己的可笑”,并最终感到“惭愧”。
“天文学家代表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利主义的、更高的、科学的或智慧的视角。他的出现,使得文章的价值评判标准,从‘是否有用’瞬间提升到了‘是否珍贵’的层面。作者通过这一戏剧性的转折,有力地批判了世俗眼光的局限性,并引发了读者与叙述者同步的‘顿悟’与‘惭愧’。”
手法三:寓意升华——从“丑石”到“人”
在结尾,作者点明了主旨:“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这篇文章真正的落点,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人。
- 丑石 = 怀才不遇、不被理解的人:它象征着那些不符合世俗标准,其内在价值无法被轻易发现的人。他们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学者、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或是任何坚守内心、不愿随波逐流的“无用”之人。
- 天文学家 = 真正的“知音”:他象征着那些能超越表象、发现并珍视内在价值的伯乐。
《丑石》是一篇结构精巧的寓言。作者通过‘先抑后扬’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一块石头被误解和最终被发现的故事,其真正的目的,是为所有‘沉默、寂寞’的、不被世俗所理解的价值进行辩护。它赞美了那种不求闻达、甘于寂寞的伟大,也批判了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以貌取人、以“有用”为唯一标准的短视和功利。这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普世价值。”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一对一IB中文课程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