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 中文备考:分析叙事视角时,别只停留在 “谁在说” 的表面

IB 中文文学考试中,叙事视角是解析作品艺术特色的重要切入点。但很多学生分析叙事视角时,往往只满足于指出 “这是第一人称”“那是第三人称”,最多加一句 “第一人称更真实”“第三人称更客观”,就觉得完成了分析。这种 “只描述不分析” 的解读,在 Paper 1 的文本分析中很容易失分。…

IGCSE中文第二语言口语考试:3 招让你的回答 “有话可说”

IGCSE中文第二语言口语考试中,很多学生能做到发音准确、语法正确,却卡在“话题拓展”上——面对考官的问题,常常只用一两句话回应,比如被问到“你喜欢的节日”,只说“我喜欢春节,因为可以吃饺子”,就陷入沉默。根据考试要求,口语评分不仅看准确性,更看“表达的充分性与连贯性”,尤其是增强层,需要展现对话题的深入展开能力。今天我们就针对“话题拓展不足”这一具体问题,分享3个简单有效的技巧。…

“别逼我了!”—当学中文变成孩子和家长的战场,家长该怎么办?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可能更让您“戳心”的场景。

孩子小时候,学中文是新奇的游戏,是来自爸爸妈妈的夸奖。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周的中文课变成了一场拉锯战。父母好言相劝,孩子却用“无聊”、“没用”和重重的摔门声来回应。把学中文看作是父母强加给他的“负担”。

如果您正在经历这个“青春期中文战场”,我想先对您说: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也不是您教育的失败。这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巧妙地重新点燃孩子对中文学习的兴趣。…

IGCSE 中文第一语言写作必看:指导式写作这些 “雷区” 别踩!

IGCSE 中文第一语言试卷 1 的指导式写作中,学生需要基于两篇主题相关的非小说文章,完成一篇 250-350 字的议论或论证类短文(如书信、论文)。这一题型不仅考查信息提取能力,更强调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与评估 —— 但从考场反馈来看,很多学生恰恰在 “信息整合” 这一步栽了跟头:要么把两篇文章的内容简单拼接,要么遗漏关键观点,要么逻辑混乱,难以形成有说服力的论证。今天我们就结合考试要求和典型错误,聊聊如何让分散的信息变成 “整体”。…

IB中文Paper1/Paper2备考:分析人物时,别总给角色 “贴标签”

IB 中文Paper1、Paper2的文本分析中,分析人物形象是躲不开的。不少学生解读人物时,总爱用 “好人”“坏人”“勇敢”“懦弱” 这类简单的词给角色 “贴标签”,把复杂的文学形象硬塞进单一的分类里。这种 解读”没法展现人物的深度,想在 Paper 1 和 Paper 2 拿高分可就难了。…

PSLE 高级华文阅读理解:“写出段落大意” 总丢分?3 个技巧帮你精准拿分

PSLE 高级华文阅读理解考试中,“写出段落大意” 这个题目很多学生常常抓不住重点。不少学生要么写得像流水账,把句子逐句翻译;要么过于简略,漏掉关键信息;还有的超出字数限制,明明看懂了段落内容,却拿不到满分。

其实,这类题型有明确的评分标准:既要看是否涵盖核心要素,又要检查语言是否简洁,还要控制在规定字数内。结合真题实例,我们来看其中的答题逻辑。…

“会说不会认”,海外孩子中文学习的最大瓶颈如何突破?

在我的教学中,有一个场景重复了无数次:一位家长带着自豪又夹杂着无奈的表情对我说:“老师,我家孩子中文说得可溜了,跟爷爷奶奶视频聊天完全没问题,在华人超市买东西、回国旅游、在餐厅点菜,都能对付。可你让他读一本最简单的绘本,他就眉头紧锁,一个字一个字地‘猜’,像是面对天书一样。”

这个场景,您熟悉吗?…

PSLE华文的各个板块具体且经过验证的备考策略

在即将要参加华文考试的学生中,我总能在家长的眼中看到同样的情绪:紧张、期待和焦虑。孩子做的练习册越堆越高,周末的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但在华文成绩上似乎总有一个“看不见的瓶颈”。很多家长困惑地问我:“老师,我的孩子平时在家讲华语很流利,为什么一到考试就拿不到高分?”

这正是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孩子掌握的是“生活会话”式的华语,而PSLE考察的,是“学科语文”式的能力。 以下,我将针对PSLE华文的各个板块,分享一些具体的、经过验证的备考策略。…

IB中文A:为什么你的Paper 2总是写不深?问题可能出在你的书单组合上

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初期容易忽略,等到后期才发现“为时已晚”,那就是IB中文Paper 2比较文学论文的“书单”选择问题

书单的选择,绝不仅仅是“挑几本书来读”那么简单。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论文的分析上限。一个不适合的书单组合,即便你拥有再好的文笔,也可能难以写出有深度、有洞见的比较分析,如同“无米之炊”。反之,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充满潜力的书单,则会让你的分析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IGCSE中文第一语言Paper2写作:你的“应用文”,格式和语气对了吗?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各位备考IGCSE中文第一语言的同学和家长,聊一个“细节”写作试卷(Paper 2)里的第三部分:应用文(Directed Writing)。很多同学和家长可能认为,中文功底不错,词汇量大,文笔也流畅,写一篇200-300字的应用文应该不在话下。然而,在每年的阅卷分析中,我们都痛心地看到大量文笔优秀的学生在这一部分拿到并不理想的分数。

原因是他们往往“输”在了内容之外,输在了对“格式”(Format)和“语气”(Tone/Register)的忽视上。在0509的评分标准里,这部分属于“任务完成度”(Task Fulfilment)。可以说,格式或语气一旦出错,即便你的语言再优美,也可能与高分失之交臂。

这篇文章,就带大家彻底搞懂“应用文”要怎么写。…

A-level:《一只叫凤的鸽子》中秋虎形象深度解析:秋虎对待夏望的态度变化以及秋虎形象的深层意义(二)

三、超越阶级的纯真:秋虎对待夏望的态度变化

秋虎与夏望的关系变化构成小说的核心冲突线索,也最充分展现了秋虎性格的复杂性与发展性。这种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揭示了秋虎性格的不同面向:…

IB中文7分必修课:《骆驼祥子》《孔乙己》分析这么写超越“万能句式”

今天我们继续通过两个经典的案例,在IB中文的paper1,paper2和IO中文文本的分析中如何将一些常用的类似模板这类的框架,扩展为高分的分析和表达。今天我们主要通过“这体现了……主题”和“作者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这两个极为常见的写作句式来进行分析。…

PSLE华文考试:在考试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前构思

留出充足的时间

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后,不要急于动笔,要给自己留出 5 – 10 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构思。这几分钟的投入非常值得,它能为后续的写作节省大量时间,并且提高文章质量。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题目要求,回忆相关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逐步构建文章的框架和内容。…

A-level:《一只叫凤的鸽子》中秋虎形象深度解析:秋虎成长环境与凤鸽儿的三重象征(一)

曹文轩笔下的秋虎生活在极端贫困的家庭环境中,这是理解其性格的基础。在小说设定的江南小城里,秋虎家是“最穷的人家”,与夏望家的首富地位形成尖锐的阶级对比。这种经济差距直接影响了两个孩子的生活状态和性格发展:…

IB中文备考干货:巧用“万能句式”作跳板,直击高分要点

IB中文的备考过程中,许多同学会倾向于使用一些“万能句式”来构建论证。例如,“作者通过……手法,表达了……情感”、“这体现了……的主题”等等。这些句式并非洪水猛兽,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理清思路,搭建基本框架。然而,如果仅仅止步于此,你的文章很可能就会淹没在众多平庸的试卷中,难以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IB中文的高分,在于你能够深入剖析“如何做到”和“为何如此”,展现你对文本的独特洞察和精准理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把看似普通的“万能句式”当作跳板,在此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加工和拓展,提升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从而牢牢抓住阅卷老师的注意力,拿下高分!…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