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SE中文学习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

各位家长、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非常核心,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在学习中文时,您的孩子是更习惯于寻求答案,还是更善于提出问题?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读完一篇文章,跑来问您:“妈妈,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或者在讨论一个社会议题时,他最关心的是“老师认为正确的观点是哪一个?”。他们像一个勤奋的任务完成者,目标是找到那个唯一的、可以写在试卷上的标准答案。

这种思维模式,在数理化等科目中或许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IGCSE中文第一语言这门人文学科中,却是致命的。因为,这门学科真正要培养的,不是寻找唯一答案的能力,而是面对一个复杂的文本或现象时,能够提出自己独特、有深度的问题,并尝试去论证它的能力。

IGCSE中文的阅读和写作,本质上都是在回应问题。一篇好的议论文,本身就是在回答一个深刻的“为什么”或“怎么办”;一篇好的文学赏析,也是在回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如果孩子自己都提不出问题,那么他的所有回答,都将是浅表的、人云亦云的。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从找答案转向提问?

这个转变,无法通过刷题实现,却可以在家庭的日常对话中,通过巧妙的引导来完成。

一个核心方法:用反问代替解答

当孩子向您寻求一个标准答案时,请抑制住直接告诉他的冲动,试着用一个反问,把思考的球踢回去。

阅读一篇文章后

  • 孩子的习惯性问题: “爸爸,这篇文章到底想说什么?”
  • 家长的解答模式(效果差): “这篇文章想说的是……(直接给出中心思想)”
  • 家长的反问模式(效果好): “问得好。在你看来,文章里哪一句话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是那句话?”
    • 后续引导: 当孩子指出那句话后,您可以继续追问:“那你觉得,作者花这么多篇幅写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一个道理吗?他有没有可能,还在暗示一些别的东西?”

讨论一个社会热点(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

  • 孩子的习惯性问题: “人工智能到底是好是坏?”
  • 家长的解答模式(效果差): “当然是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 家长反问模式(效果好):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不妨把问题变小一点:你觉得,人工智能首先会取代哪些工作?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别的?”
    • 后续引导: “那我们再想远一点,如果很多人因此失业了,社会可能会面临什么新的挑战? 如果你是政府,你会怎么应对?”

这个过程的目的,不是真的要孩子得出一个完美的结论。而是要通过连续的、有逻辑的提问,让他体验到思考本身的过程——如何将一个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现象。

当孩子带着问题走向您时,请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用您的提问,去点燃他的提问;用您的思考,去激发他的思考。

好啦,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如果在学习中文上有什么问题,请添加我的微信:sun flower11081或者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中文试听课程,和老师一起详细沟通吧!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