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很长,通常考试会节选其中的经典片段。我们今天就按照故事线,把三个最经典的情节给大家逐一解析。
第一个情节:完璧归赵
- 情节: 强大的秦国想用15座空头城市,骗取赵国珍贵的“和氏璧”。赵国君臣陷入两难:给,怕被骗;不给,怕秦国以此为借口出兵。 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蔺相如,闪亮登场。他本是宦官的门客,却自告奋勇,立下军令状。
- 高光时刻:
- 舌战秦王: 在秦国宫殿上,秦王拿到玉璧后态度轻慢,丝毫没有给城的意思。蔺相如急中生智,谎称玉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趁机拿回了玉璧。
- 倚柱对峙: 这是全篇最紧张的画面之一。蔺相如拿回玉璧后,立刻退到柱子边,摆出玉石俱焚的姿态。
原文: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大意: 蔺相如于是拿着玉璧退后几步,靠着柱子站立,愤怒得头发都竖起来,快要顶起帽子了。
【考点】 “怒发上冲冠”是一个极其生动的夸张描写,将蔺相如捍卫国家尊严、不畏强权的冲天怒气和凛然正气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并非一介文弱书生,而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勇士”。
智取脱身: 最终,蔺相如通过“要求秦王斋戒五日”的缓兵之计,成功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自己则从容面对秦王,不辱使命。这一幕,完美展现了他的**“智”与“勇”**。
第二个情节:渑池之会
- 情节: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意图在酒宴上羞辱赵王,从而打击赵国。大将军廉颇率重兵在边境压阵,蔺相如则贴身陪同赵王赴会。
- 高光时刻分析:
宴会上,秦王请赵王弹瑟,并让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这是赤裸裸的外交羞辱。蔺相如立刻反击。
原文: “(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大意: 蔺相如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本土音乐,请允许我捧上瓦盆给秦王敲击,来互相娱乐。”……秦王的手下想杀掉蔺相如,蔺相如瞪大眼睛怒斥他们……于是秦王很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瓦盆。
【考点】 在剑拔弩张的氛围中,蔺相如针锋相对,以牙还牙,逼迫不可一世的秦王敲击瓦盆(当时被视为粗鄙的乐器)。他的勇气不再是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对国家尊严的绝对维护之上。他与在边境的廉颇,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共同构成了赵国的钢铁防线。
第三个情节:负荆请罪
- 情节: 蔺相如因功劳卓著,官位升至廉颇之上。战功赫赫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 高光时刻分析:
- 相如避让: 蔺相如得知后,处处躲着廉颇,甚至上朝都称病不去。他的门客都觉得他太懦弱了。
- 格局与胸怀: 蔺相如道出了他避让的真正原因。
原文: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大意: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考点】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也是蔺相如人格魅力的最高体现。他的“避让”不是懦弱,而是以大局为重的顶级智慧和胸怀。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赵国离不开任何一位栋梁。
将军悔过: 廉颇听闻此言,羞愧万分,立刻上演了千古流传的“负荆请罪”。
原文: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大意: 廉颇听后,脱去上衣,露出臂膀,背着荆条,由门客带着去蔺相如府上谢罪。
【考点】 廉颇的伟大,不仅在于他能征善战,更在于他有知错就改的勇气。一个战功彪炳的大将军,能以如此谦卑的方式向昔日的“政敌”认错,其坦荡的胸襟同样令人敬佩。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三个环环相扣的故事,塑造了两位光彩照人的英雄。蔺相如的“勇”,是基于智慧和气节的“智勇”;廉颇的“勇”,是基于战功和血性的“悍勇”,最终升华为知错能改的“道义之勇”。
好啦,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如果在学习中文上有什么问题,请添加我的微信:sun flower11081或者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中文试听课程,和老师一起详细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