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古诗分析:白居易《采地黄者》对比手法分析

手法一:劳动与回报的对比

诗歌的前半部分,首先建立了一组关于农民自身处境的对比,充满了辛酸。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 这一句,将**时间的长度(“凌晨”到“薄暮”)收获的多寡(“不盈筐”)**进行了直接对比。
  • 作者通过这组对比,清晰地告诉我们,农民的贫困,并非源于懒惰。他付出了整整一天的艰辛劳动,换来的却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无法填满一个篮筐的收获。这背后,是“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的天灾背景。

手法二:阶级之间对比

当农民带着辛苦一天的收获,来到“朱门家”时,第二层、也是更核心的对比出现了。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 这里,作者运用了极具概括性的视觉意象,来进行人物间的阶级对比
    • 农民:没有直接描写相貌,但“荷锄”、“携来”等动作,暗示了他是一个被烈日晒得黝黑的、奔波劳碌的劳动者。
    • 富家子弟:“白面郎”,一个“白”字,就精炼地概括了其养尊处优、不事稼穑的特权阶级身份。他住在“朱门”——红色大门,是古代官宦富贵人家的标志。
  • 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瞬间在读者面前,拉开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一边的世界是“苦饥肠”,另一边的世界是“朱门白面”,二者共存于同一个社会,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讽刺。“作者通过‘朱门/白面’与‘饥肠/劳作者’这两个典型化的人物符号进行对比,将复杂的社会结构,简化为一组清晰的阶级对立。

手法三:人与牲畜的对比

如果说人与人的对比,揭示的是不公,那么人与牲畜的对比,揭示的就是非人的待遇。这是全诗最震撼人心之处。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 这是全诗最尖锐的对比
    • 一方是:富家养的“肥马”,吃的马料肥美到,油水能让“照地光”。
    • 另一方是:辛苦劳作的“”,他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想用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换取那匹马吃剩的残粟来活命。
  • 这个对比,已经超越了贫富差距,上升到了对生命价值的拷问。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人的价值,理应高于牲畜。但在这首诗所描绘的现实里,一个勤劳农民的生命,其价值,竟不如一匹富家肥马的口粮。这种将人的尊严,贬低到牲畜之下的对比,是最深刻、最残忍的控诉。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一对一IB中文课程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一对一在线中文网校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eChineseLearning在线IB中文一对一辅导|免费试听|IB中文最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很多IB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不够,中文水平素养不足,加上没有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中文科目学习;或是本身就是自修生,对于中文科目无从下手;
DP阶段中文科目难度的提高,已经相当于部分大学一年级中文系水平,同学们的精力和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提升中文科目的学习效果,请一定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直接添加微信(sunflower11081)/whatsapp(+8615387513781)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IB中文试听课程,还有1次中文学习规划和6套最新IB中文备考资料!eChineseLearning在线IB中文一对一辅导|免费试听|IB中文最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IB中文备考资料包|ib中文范文合集|ib中文复习笔记合集|免费ib中文备考资料合集|一对一ib中文免费试听课程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