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文到学会成事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道出对三个哈佛孩子的教育秘诀

 学好中文到学会成事 ——文化界,贝青乔、贝墉、贝信三、贝聿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教育界,贝季瑶举国闻名,科学界有贝聿渠、贝聿铣硕果累累,经济学界贝世鸿,建筑界贝季眉、最高华人成就者贝聿铭及三个儿子享誉世界……累世巨富、教育有方,苏州贝家名人辈出。

贝家何以兴旺十五代,华裔贝聿铭的子女为何各个是人中龙凤,您且继续往下看。

 

贝聿铭虽然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仍是华夏儿女,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就得说好中华民族语言,虽是华裔,但贝聿铭孩子们中文的学习还是没有松懈。在中文学习上,他让孩子处于中文环境中,沉浸式学习中文,增加孩子对中文的熟悉感,多受中文文化的熏陶,把握住孩子语言机制形成的临界期。

贝聿铭与夫人陆书华育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分别叫定中、建中、礼中,小女儿叫“莲”。贝聿铭给孩子们取的名字都非常有中国韵味,名字中的“中”字代表的也是中国,贝聿铭希望孩子们长大之后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曾说:“名字承载着父辈的期望,也是人生中听到次数最多,最为敏感的字词,同时一个好的名字会起到家训一样的作用。”

贝聿铭的儿子说:“我们是在西方教育下长大的。兄弟们用英文交流。父母在家里交谈,跟我们交流的的时候基本都是中文,平时练习一点书法作为休闲娱乐,有些中文种子,回中国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慢慢会说了。我的父亲来自苏州,所以经常说上海话,母亲来自天津,经常会听到普通话和天津话,但除此之外,他们都会说写广东话。到母亲家,是普通话的环境,会跟着学一些;到爸爸那里,又会听到广东话,再跟上海话和普通话对比一下,中文的地域语言很多,但是很有意思,其中我们最重视的还是普通话,更实用一点。”他们从发音开始学起,先学会交流,发音不对时,母亲会不断重复正确读音进行纠正,重复次数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后来学写书法,汉字也慢慢对应上了发音。

无论是学中文还是学做事,抑或是专业和职业的选择,贝聿铭从不对孩子进行灌输,而是以身作则,保持家庭良好的亲密关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

 

在一个关于建筑师历程的纪录片中,记者问贝聿铭:“为什么你的建筑很容易成功?”贝聿铭思考了几秒说:“可能是因为我耐心,因为我是中国人。”他感受过苏州园林的美妙,学习过西方的建筑精髓,能将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比如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最出彩的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他以米芾的山水画为参照,将一块块石头燃烧出阴影,进而做出立体效果,再搭配上朦胧的烟雨江南,营造出米芾水墨的意境。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们也纷纷选择建筑学,在建筑学领域闯出一番大事业。

贝聿铭的孩子们虽然在西方的环境里长大,但是贝家的人际伦理还是更倾向于儒家思想传统的中国风格。他们尊重父母,重视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经常聚餐,即使孩子长大成家立业,周末还是会聚到一起吃饭聊天等。这种亲密感,对于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

贝氏一族经历了数个大时代的浪涛和风雨,不仅屹立不倒,反而15代蒸蒸日上。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贝润生对于家风家训的那句总结: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

这句箴言铿锵有力,对于大家族,想必早已体会到,再这里在提一遍,也是提醒和温习;而对于普通家庭,其实也是同样适用的,德行和作品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最好的代名词。

对于华裔家庭来说,骨子里的文化还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学好中文,也是内在要求,无论家世如何,成就如何,学好中文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情感上的认同,更有处世的技能和智慧,而这,当然也与家庭关系以及语言环境的潜移默化息息相关。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