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的时候,我收到一位住在美国旧金山的华裔妈妈的私信。她的孩子叫Lucas,今年8岁,平时在家里和爸爸妈妈积极说中文,但一到学校就完全变了样。妈妈说:“老师,他明明会说中文,但只要有同学在,他就死活不肯开口,甚至假装听不懂我说的话。”
我理解她的无助,也想起了自己刚开始教中文时遇到的类似情景。Lucas其实并不是个例。在我的课上,也会有一些孩子,刚开始的时候课堂上很安静,极为抗拒中文表达。
妈妈们常常问:“是不是我平时做得不够好?是不是家里的中文氛围太差?”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心理因素。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本能地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在美国,英语才是主流语言。对于Lucas来说,中文有时成了一种“特殊”符号,他害怕同学觉得他“奇怪”,甚至担心被孤立。于是,哪怕明明会说,也宁愿闭口不言。
在一对一中文课上,「词语联想接力」 小游戏拉近了我和Lucas之间的距离。有一次,我拿出一张“春天”的卡片,示范到:“春天会下雨,雨滴落在树叶上沙沙响。”然后引导Lucas接龙,从他熟悉的事物切入,比如“下雨后小区的小蜗牛会爬出来”。教学过程中,我故意说错几个词,像把“蜗牛”说成“乌龟”,他立刻笑着纠正,我顺势夸他:“哇!你不仅听懂了,还发现老师的小错误,中文小侦探非你莫属!”孩子在听到夸奖后很开心,也敢说了。
其实,在海外长大的华裔孩子常常面对“身份拉扯”。他们一边渴望融入主流社会,一边又被父母期待保留中华文化。这种拉扯感让他们在语言表达上产生了天然的抗拒。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能做的是多一些理解和共情,少一些责备和强迫。
我给了Lucas妈妈一个很小建议,就是这个小建议让Lucas逐渐的不排斥说中文,也让妈妈非常惊喜孩子的变化。就是咱们家长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何时用中文交流,。交流多久,达成一致,这个决定是孩子参与自己做的,从心里上就是愿意去做这个事情的。Lucas妈妈刚开始跟Lucas确定的是晚上吃完饭5分钟的时间内容讲中文,妈妈刚开始觉得时间有点短,但是我跟她说5分钟已经很好了,先这样做。到后面会发现,有的时候用中文对话是超出5分钟的,但是孩子也没有觉得说我要立刻停下来,效果很好,Lucas从刚开始的一两句,到后面能说一小段话,跟妈妈的对话也越来越多,妈妈说我现在也不要求加时间,只要能保持现在的5分钟,孩子的进步真的是可以看得到。
所以,孩子说中文其实可以让孩子们做决定,参与进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强制要求。同时,也可以陪同孩子积极参与中文小游戏,让“说中文”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每一个Lucas背后,都是无数家庭共同的心事。如果你也经历过类似的烦恼,不妨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你的故事。你有没有遇到过孩子抗拒说中文的时候?你又是怎么应对的?
最后大家一定记得添加我的微信:sunflower11081或者直接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少儿中文定制课程+一次名师一对一中文水平评测和专属学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