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刚搬到美国时,最怕的就是周末的中文学校里,在大家面前用中文说话。虽然家里一直用中文交流,但每次在学校要她自我介绍时,她都紧张得手心冒汗,总想着怎么能躲过去。她曾小声问妈妈:“妈妈,万一我说错了,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
其实,许多在海外生活的华裔孩子都经历过类似的心理挣扎。对他们来说,中文不只是家庭内部的沟通工具,更带着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压力。外面的世界用英语,只有在家、在少数场合,中文才会出现。正因为如此,莉莉的害怕并不是孤例。
妈妈王女士并没有急着让莉莉成为能够流利地说中文的孩子。她明白,逼迫只会让孩子更退缩。直到不久之后,学校举办国际文化日,每个孩子都可以自选一种语言做自我介绍。那天早上,妈妈把自己小学时参加朗诵比赛的照片拿给莉莉看:“你知道吗?我小时候也害怕,可当我说出‘大家好’的时候,就会发现台下好多人都在对我微笑!”
莉莉认真地翻着那张旧照片,小声说:“妈妈,我能不能也试试?”王女士点点头,两人一起准备了最简单的中文开场白:“大家好,我叫莉莉,我喜欢画画。”为了让莉莉放松,妈妈陪她在家里彩排了好几次,从客厅到卧室再到院子里,每换一个地方都鼓励她像真的有观众一样。
文化日那天,莉莉穿上了小旗袍,把名字别在胸前。轮到她时,她走上小舞台,刚开始声音有些发抖,但看到有同学投来鼓励的目光,她咬咬牙,用中文把准备好的话讲了出来。意外的是,同学们居然很有兴趣,还学着跟她说“你好”。老师也笑着称赞她“非常勇敢”。
表演结束后,莉莉跑下台扑进妈妈怀里,激动地说:“妈妈,老师夸我啦!”从那以后,她不再回避在公开场合说中文。下次班级活动时,她主动提出要教大家写中文名,还分享了中秋节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还问她汉字到底有多少个笔画。
妈妈发现,舞台上的一次小突破,成了莉莉生活里的转折点。以前对自己中文发音不自信、担心与众不同的莉莉,现在变得愿意展示自己的文化,甚至还会帮助别的华裔同学一起练习。
其实,这份勇气不是一蹴而就。王女士很清楚,很多时候家长会因为担心孩子“掉队”,给孩子太多压力。但事实证明,耐心陪伴、不断鼓励、给孩子机会去尝试,比任何技巧都更重要。
对于许多华裔家庭来说,让孩子在公众场合用中文表达,并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关于身份、归属感、自信心的成长经历。每一个“我想试试”的决定,都是孩子向世界展示自我的一次勇敢。
所以,不妨给孩子多一些等待和支持吧。如果您在孩子学中文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