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中文听起来“洋腔洋调”?别再让他使劲听,请带他动手玩,三招破解海外孩子的声调失语症
大家好,在很多海外的家庭中,是不是常常会遇到你教孩子说“你好(nǐ hǎo)”,他说的,却像英文的“knee how?”;你教他“饺子(jiǎo zi)”,他说的,却像“脚字(jiāo zì)”。他的发音、语法可能都没错,但听起来,就是一股浓浓的“洋味儿”。你反复纠正:“不对,是三声,跟我读,nǐ——hǎo——”,孩子茫然地看着你,似乎根本“听”不出其中的区别。…
大家好,在很多海外的家庭中,是不是常常会遇到你教孩子说“你好(nǐ hǎo)”,他说的,却像英文的“knee how?”;你教他“饺子(jiǎo zi)”,他说的,却像“脚字(jiāo zì)”。他的发音、语法可能都没错,但听起来,就是一股浓浓的“洋味儿”。你反复纠正:“不对,是三声,跟我读,nǐ——hǎo——”,孩子茫然地看着你,似乎根本“听”不出其中的区别。…
各位家长是不是常常会这样做,你想让孩子学点中文。他熟练地拿起iPad,打开一个五彩斑斓的中文APP,开始玩“认字游戏”。小星星、小奖杯不断弹出,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你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心里一阵欣慰:“真好,科技改变学习!这可比我小时候轻松多了。”
一个月后,你惊喜地发现,孩子真的认识了不少字。但当你指着绘本,想让他读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他却卡壳了。他认识“我”,认识“是”,认识“学生”,但就是无法自信地、流畅地,把“我是一个学生”这句话读出来并理解它。
那一刻,我们心里会升起一个巨大的问号:我花钱买的APP,孩子花的时间,为什么看似“学了很多”,却好像什么也没“学会”?因为,我们的孩子,可能陷入了一种“数字鸦片”式的学习陷阱。…
大家好,孩子的作文里,赫然出现了一个成语,比如“画蛇添足”。你心中一阵窃喜,觉得成语故事没白讲。但仔细一看,他的用法是:“今天的晚饭真好吃,妈妈做的红烧肉,简直是画蛇添足!”那一刻,您是不是哭笑不得?
这,就是海外孩子学成语的最大痛点:他们能记住故事,能说出字面意思,但完全无法理解其背后抽象的、比喻性的含义。结果就是,要么不敢用,要么一用就错,闹出笑话。我们买了成堆的成语故事书,费尽口舌地讲“守株待兔”的故事,最终,孩子只记住了兔子,却没搞懂道理。…
大家好,在多子女的华裔家庭里,中文学习的道路上,常常埋着一颗隐形的地雷。这颗雷,通常在大宝(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被引爆,然后,冲击波会精准地,甚至加倍地,传递给家里的二宝、三宝。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负面循环”:
大宝倦怠了:大宝从5、6岁开始,被我们推着、哄着,学了好几年中文。到了10、11岁,随着学校课业加重和自我意识觉醒,他对中文产生了强烈的倦怠和抵触。中文课,成了你们家每周上演战争片的导火索。 二宝有样学样:家里的二宝,每天看着哥哥/姐姐愁眉苦脸地去上中文课,听着他和爸妈的争吵。在他的小脑袋里,会形成一个坚固的“逻辑”:中文=麻烦,学中文=一件让哥哥/姐姐和爸妈都不开心的事。 家长心力交瘁:我们一边要处理大宝的叛逆,一边要面对二宝的预备叛逆,常常感到双倍的疲惫和挫败。…大家好,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类家长最让我敬佩,也最让我心疼。她们常常语气里带着只有我们懂的疲惫:“老师,我感觉我像一个人在战斗。我跟孩子说中文,他爸在旁边听不懂;一家人说话,为了照顾他爸,默认语言就成了英文。到底该怎么坚持下去?”…
大家好,九月的空气里,总是飘着新书本和新计划的味道。新学年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数学俱乐部、足球训练、科学竞赛……看着这张密不透风的日程表,我们很多家长心里都会升起一个熟悉的纠结:“孩子主课都快忙不过来了,还要不要挤时间给中文?”我们下意识地,把中文课放在了所有主科的对立面,认为它是一项额外的负担,一个时间的竞争者。…
很多家长每年都会带孩子回国,你花了一整年的时间,用尽心力,把孩子的中文培养得有模有样。他会认字,能阅读,甚至能和你进行日常对话。你满心欢喜地带他踏上返乡之旅,期待着他能和亲戚们谈笑风生,展示学习成果。
但飞机落地,走进那个喧闹、热情、充满着各种口音的大家庭后,孩子像被按下了“静音键”,躲在你身后,拒绝叫人。七大姑八大姨用飞快的语速热情地提问,他完全听不懂,最后只能用求助的眼神望着你。饭桌上,他全程沉默,默默地玩着iPad,仿佛一个异乡人。…
大家好,咱们先坦诚一个事实:对于很多海外长大的孩子来说,中秋节=吃一块很甜的月饼,端午节=吃一个奇怪的叶子包饭,春节=拿一个红色的信封。
我们作为家长,费尽心机地给他们讲解传统、营造氛围,但孩子往往只是一个被动配合的群众演员。他们走了流程,却没走心。节过完了,文化也就过去了,什么也没留下。这种方式,无法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今天,我想和您分享一个能彻底颠覆这个局面的干货方法。刚好也快到中秋节了,咱们家长可以实践起来。…
大家好,咱们先来做个快速自测。当您的孩子想表达以下意思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哪个版本?
“一条鱼” 还是 “一个鱼”? “一条裤子” 还是 “一个裤子”? “一匹马” 还是 “一个马”?如果答案大部分是后者,那么恭喜您,您家的孩子,正和其他百万海外华裔孩子一样,稳稳地走在万物皆可用个的道路上。…
今天我们来攻克一个让无数家长“闻风丧胆”的终极难题——青春期的孩子,突然不肯学中文了,怎么办?有一个残酷的真相,我们必须先承认:那个愿意为了几颗糖、一句表扬就乖乖去上中文课的小可爱,已经“过期”了。…
大家好,我们先来还原一个让无数家庭崩溃的场景:你和孩子摊开田字格本,准备练习写今天新学的汉字。
你温柔地鼓励:“宝宝,我们写十遍‘家’字,好不好?”
孩子瞬间“戏精”附体,刚才还活蹦乱跳,现在不是手疼,就是笔没墨,最后开始“嘤嘤”哭泣,仿佛写字是什么酷刑。一小时过去,本子上多了几行歪歪扭扭的字,和几滴你们俩的眼泪。“写汉字”这件事,几乎是海外家庭中文学习的最大痛点,没有之一。它枯燥、重复、抽象,极易扼杀孩子对中文仅存的一点兴趣。
但今天我想说:孩子抗拒写字,可能不是因为他懒,而是我们的方法,从根上就错了。我们一直在逼他抄,而不是在教他造。…
大家好,咱们华裔家长,在“鸡娃”识字这件事上,行动力绝对是满分的。字卡、App、点读笔……用尽十八般武艺,孩子的认字量上去了,甚至能磕磕巴巴地读下来一段小课文。
我们长舒一口气,觉得最难的一关过去了。于是,我们满怀期待地递给他一本精美的中文绘本,想象着他沉浸在书香中的美好画面。
但现实往往是:他要么逐字“蹦”着读,毫无节奏和理解可言;要么读了两行就卡壳,遇到三五个生字就彻底放弃;要么干脆把书一推:“妈妈,你给我读。”…
大家好,我们今天就聊一个最实际,也最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孩子每周上完中文课,不出三天就忘光,怎么办?
周六下午,孩子刚下中文课,精神抖擞,字词都认识,课文也读得顺。你心满意足,觉得这周的学费没白花。到周三晚上,你拿出上周的字卡,孩子看着你,眼神里三分茫然,七分无辜,仿佛这些字上辈子才见过。…
大家好,我们先来分享一个让无数海外爸妈“心梗”的瞬间:家庭聚会,视频连线国内的爷爷奶奶。你满怀期待地鼓励孩子:“来,给奶奶秀几句中文!” 孩子很给面子,用字正腔圆的发音,流利地背出了一首唐诗,或者认出了一堆字卡。…
大家好,我想先问您一个问题:在家里,当您听到孩子下意识地用英文回答您中文提问的那一刻,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眉头微皱,一句“要说中文!”已经到了嘴边?…
各位宝妈,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个怪圈:
我们给孩子报最贵的中文班,用各种App磨耳朵,睡前故事也换成中文……我们拼命地往孩子脑子里“输入”,但效果却微乎其微。孩子可能认识几百个字,却依然无法用中文完整地表达一个想法,更别提享受其中了。
为什么?因为我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环——输出。语言学习就像游泳,只在岸上看再多教学视频,不下水扑腾几下,永远也学不会。如果我们能把学中文,从一种“被动接收”的知识,变成一种“主动创造”的工具,一切都会不一样!…
海外的宝妈宝爸们,我是一名在 eChineseLearning 教了许多年一对一中文的老师。
你有没有悄悄问过自己一个问题?“除了‘我爱你’和‘快睡觉’,我和孩子之间,还剩下多少能用中文说的心里话?”我们见了太多这样的家庭:父母拼尽全力,在家创造了一个“全中文”环境,结果到最后,这个环境只是一个功能性的“空壳”。我们自以为守住了中华文化的“根”,实际上,我们可能只是在无意中,把中文这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在孩子心里“降维”成了一门只能处理基本生存指令的“家庭方言”。
这种“语言降维”的后果,比孩子不识字、说不标准更可怕。…
大家好,我是eChineseLearning的老朋友,一名在线教了许多年的中文老师。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有一个场景反复上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学了几年中文、能认识不少字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带着极大的困惑和一丝委屈问妈妈:“我为什么要学中文?在学校、在球队、在朋友家,我根本用不到它。”…
随着中国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文早已成为一项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海外华裔家长,正迫切地为孩子寻找优质的在线中文学习资源。然而,市场选择繁多,教学品质良莠不齐,如何才能甄别出一个真正“靠谱”的教育平台,成为困扰无数家庭的难题。
澳大利亚悉尼的王女士发现9岁的儿子Eason,中文口语不错,却总是对每周的在线中文课消极以对。每逢上课,Eason就说“我已经会说啦”“网课太无聊”,课堂时常左顾右盼、开小差。即使换过几位老师、尝试不同课件,效果依旧不理想。和几位在美加的家长交流后,大家都提到类似问题:孩子线上学习热情低、互动感差、坚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