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分析杜甫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于沦陷的长安。我们将从情景关系和对仗技巧这两个古典诗歌的核心分析点入手,对这首诗进行层层剖析。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手法一:首联(第1-2句)“情”与“景”的强烈反衬
诗歌的开篇,就建立了一组令人心碎的矛盾。
- 手法剖析:情景反衬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是人的悲剧,是社会秩序的崩塌。“山河在”则是自然界的永恒。下一句同样,“城春草木深”,春天的长安城,草木疯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生机”恰恰是因为城池荒废、无人打理所致。
- 分析:自然的“不变”与“生机”,与国家的“破碎”和“荒芜”形成了强烈的反衬。春天的美好景象,非但没有带来任何慰藉,反而加剧了诗人内心的痛苦。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非常高级的情感表达,它使得悲痛显得更加深沉、含蓄。分析时,要点明这种反衬手法的深刻效果。
手法二:对仗
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严格对仗。
-
第3-4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手法剖析:移情于景,主语的模糊性。可以是“我”因感伤时局,看到花开也忍不住流泪;“我”因憎恨别离,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也可以理解为,花鸟也通人性,它们感时而溅泪,恨别而惊心。这种将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景物上的写法,就是移情。
此联对仗,展现了情与景的极致交融。诗人通过移情手法,将自我内心的悲痛与外部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
第5-6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手法剖析:以“事”对“情”这一联对仗,从写景抒情,转向了叙事。“烽火连三月”是写国事,概括了战争的持久与残酷。“家书抵万金”是写家事,抒发了对家人极度的思念与担忧。
此联对仗,通过将宏大叙事(国难)与个人情感(家愁)并置,展现了家国同构的悲剧。‘三月’与‘万金’,一为时间,一为价值,形成了巧妙的数量对比,极言战争之久与家信之珍贵。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涵,从个人的感伤,扩展到了对整个时代苦难的真实记录。”
手法三:第7-8句以形写神
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呼喊,而是给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特写镜头。
- 手法剖析:细节描写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通过一个具体的动作“搔”(因焦虑而抓挠),和一个具体的细节,头发稀疏得连簪子都插不住了,来收束全篇。
- 效果分析:这是典型的以“形”写“神”。诗人的苍老(“白头”)、焦虑(“搔更短”)和绝望(“不胜簪”),这些抽象的精神状态,全部通过这个极其视觉化、充满无力感的细节展现出来。
分析结尾时,要点明其“以小见大”的效果。“诗歌的结尾,从宏大的家国叙事,最终落回到了诗人个人身体的衰败之上。这个充满无力感的细节,是前文所有悲伤、忧愁、思念之情作用于诗人心神的最终结果。它使得全诗的情感,有了一个具体、沉重的落点,完成了从‘大家’到‘小我’。”
在分析格律诗时,对仗是必须掌握的核心考点。
- 识别对仗句
- 分析对仗的类型:是景物对景物,情感对情感,还是事件对情感?
- 阐明其效果:这种工整的对仗,是如何强化情感、深化主题,并展现诗歌的结构美的?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一对一IB中文课程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