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不是感觉一头雾水?司机反复无常,路人莫名其妙,整个故事好像一点逻辑都没有。
今天咱们就长话短说,用三个手法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第一视角,象征物,和叙事策略。搞懂这三点,这篇小说就没什么难的了。
手法一:第一人称的“不可靠”视角
这篇小说最精妙的设计,就是它的叙述者“我”。“我”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天真、充满幻想,他对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无法正确理解。这就构成了一种“不可靠”的叙事,在叙述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了一道巨大的认知鸿沟。
- 事件:司机从粗暴(“滚开”)瞬间变为友好(“笑嘻嘻地十分友好”)。
- “我”的理解:“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 —— 他天真地认为友谊可以如此轻易地建立。
- 读者的感受:感到强烈的诡异和不安,意识到这个世界的人物关系是反常的。
- 事件:村民们开始疯狂地抢夺苹果、拆毁卡车。
- “我”的理解:“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 他试图用正常的逻辑去质问(“你们要干什么?”),结果却被一拳打开。
- 读者的感受:清晰地看到了世界的暴力和无序,而“我”的困惑,更加反衬出这种暴力的不合逻辑。
分析时,指出这种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认知差”是关键。你可以论述:“余华通过一个天 真、‘不可靠’的青年视角,制造了强烈的戏剧性反讽。”
手法二:象征体系
在这篇寓言里,每一个核心物品,都不是它本身,而是承载了抽象概念的符号。
- 公路:象征着人生之路,是从家庭的庇护走向未知社会的旅程。
- 红色的背包:象征着原生家庭所赋予的全部给养——包括物质(钱、食物)和精神(知识、理想、安全感)。它是主人公出发时,所拥有的那个“完美世界”。
- 苹果:象征着理想主义中最美好、最脆弱的“果实”。它是主人公想与世界分享的美好,也是最先被世界暴力夺走的东西。
- 汽车:象征着人在社会上赖以行走的“工具”或“凭借”。它不可靠(抛锚)、会被摧毁(被拆卸),最终它的残骸,反而成了主人公唯一可以栖身的“新家”。
在论文中,可以系统地描述这个象征体系。你可以论述:“《十八岁出门远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寓言世界。主人公失去‘背包’和‘苹果’,目睹‘汽车’被毁,象征着一个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其原生家庭赋予他的理想主义,被现实世界系统性地剥夺与摧毁的过程。每一个象征物的命运,都对应着主人公精神世界的一次崩塌与重塑。”
手法三:“荒诞”的叙事策略
“荒诞”不仅是故事给人的感受,更是一种作者主动选择的写作策略,它通过颠覆传统小说的元素来达成目的。
- 反逻辑的情节:事件的发生完全没有因果关系。友谊来得莫名其妙,暴力来得毫无缘由,背叛来得猝不及防。
- 扁平化的人物:司机和村民,都没有复杂的内心世界或可供理解的动机。他们不是“人物”,更像是世界无序性的“功能性符号”。
- 错位的情感:人物的情感反应是反常的。司机在被抢时,反而“表情越来越高兴”;主人公在被毒打、失去一切后,躺在破车里反而感到了“暖和”和“安慰”。
分析“荒诞”时,要指出其对传统小说元素的颠覆。你可以论述:“余华故意采用反逻辑的情节和扁平化的人物,以此构建一个荒诞的叙事场域。这种策略的目的,是迫使读者放弃对故事的现实主义期待,转而思考其背后更深层的哲学寓意——即这个世界的本质可能是无序、非理性且毫无温情可言的。‘荒诞’本身,就是作者传达其世界观的最重要工具。”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可以帮到各位同学们。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一对一IB中文课程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