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经典散文《目送》,是一篇把人生常态,写得最透彻、也最温柔的作品。这篇文章看似随笔,实则结构极其精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它的核心写作手法:**“平行结构”与“视角转换”**。
手法一:平行结构:在重复的“告别”中揭示成长
龙应台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精心挑选了几个“目送”的片段,将它们并置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平行结构,让时间在对比中说话。
第一组平行:作为母亲的“目送”
- 场景A (儿子小学入学):她目送六岁的儿子华安。“他不断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视线,交会了那么几次。”
- 场景B (儿子十六岁留学):她目送十六岁的儿子。“我看着他瘦高的背影消失在门里。这一次,他没有回头。”
作者通过并列这两件时间跨度十年的小事,极其经济地写出了“成长”的全部含义。从“不断回头”到“没有回头”,儿子成长的本质——独立与疏远——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这种**结构性的对比**,远比任何直接的感慨都更有力量。它让读者自己从文字的留白中,品味出那份既欣慰又失落的复杂情感。
手法二:视角转换:从“凝望者”到“被凝望者”的身份轮回
在写完自己作为母亲的两次“目送”后,文章的视角突然翻转,回到了她自己作为女儿的经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紧接着,她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目送她,以及父亲晚年落寞的背影。
这是一个重要的叙事视角转换。作者通过这个转换,完成了两个关键任务:
- 情感的深化: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正在经历失落的母亲,她瞬间理解了自己父亲当年的心境。这种身份的重叠与共情,让文章的主题从个人的体验,上升到了一个可以代代传承、人人共通的生命感悟。
- 主题的普世化:“目送”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轮回。我们既是目送者,也是被目送者。这种轮回感,赋予了文章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和宿命感。
手法三:意象的升华:从“背影”到“火葬场”的终极目送
文章所有的铺垫,都为了最后那个最沉重、最无法追回的“目送”——在火葬场送别父亲。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这句话与前文儿子“他没有回头”形成了又一次、也是最令人心碎的平行呼应。
作者在此处,将“目送”这个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从生活化的场景,推向了生离死别的终极场景。这个最后的场景,为全文所有关于“告别”、“分离”、“无法追回”的感慨,找到了最沉重的落点。它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每一次小小的目送,都是在为这场生命中最终极的、无法回头的目送做预演。
分析《目送》这类结构精巧的散文时:
- 找出重复的元素:作者在文中重复了哪些相似的场景或意象?(本文中是“目送”)
- 比较重复中的差异:这些重复的场景之间,人物、行为和情感有何不同?(如儿子回头与不回头的差异)
- 思考作者的编排顺序: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儿子,再写父亲?视角的转换起到了什么作用?
理解了结构如何为主题服务,你的分析就能直击要害,展现出色的文本洞察力。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一对一IB中文课程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