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SLE 高级华文阅读理解的题型中,“解释短语在文中的意思” 是让很多学生栽跟头的难点。不少学生要么直接照搬词典里的解释,要么脱离上下文随意猜测,明明短语认识,却总答不到点子上。
题目:小明忘带钥匙,让大家在门外等很久。他见同学们都冻得搓手,眉头紧锁,自己责怪自己:“都怪我太马虎!” 脸涨得通红。
其实,这类题目的考查核心不是对词语本身的记忆,而是结合语境理解特定含义的能力。以题目中 “在心里自责” 这一短语为例,很多学生只答 “自己责怪自己”,却漏掉了 “为什么自责” 这一关键语境,导致失分。
一、识破 “词典解释陷阱”
很多学生看到 “解释短语”,第一反应就是回忆词典里的定义,这是典型的答题误区。比如:
- 短语 “在心里自责”,词典解释是 “自己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但在文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境 —— 是谁自责?因为什么事自责?
- 再比如 “眉头紧锁”,不能只写 “皱着眉毛”,而要联系上下文说明 “因为什么事皱眉毛”。
考评局明确要求,这类题目需要 “根据短文内容和上下文的意思” 作答,脱离语境的解释即使正确,也只能得一半分数。
二、“四步定位法” 精准解题
以题目中 “在心里自责”为例,正确的解题步骤是:
- 找主语
- 先确定 “谁在自责”。回到原文,找到动作的发出者(比如 “他”“小明” 等),这是理解短语的前提。溯原因
- 往前文查找自责的原因:是做错了事?还是没做好某件事?比如文中可能提到 “他因为忘记带钥匙让大家等了很久”。抓情绪
- 分析短语背后的情感:是愧疚?后悔?还是懊恼?“自责” 通常包含 “因过失而愧疚” 的情绪。串语境
把以上信息整合,形成 “谁 + 因为什么 + 怎样地自责” 的完整解释。比如:“他因为忘记带钥匙让大家等待,在心里愧疚地责怪自己。”
三、实战演练:从原文找线索
再看一个真题片段:“看着空荡荡的座位,她心里涌起一阵酸楚。” 要求解释 “涌起一阵酸楚”。
- 主语:她
- 原因:看到空荡荡的座位(结合前文可能是朋友转学了)
- 情绪:难过、不舍
- 完整解释:“她因为看到朋友转学后空荡荡的座位,心里涌起一阵难过的情绪。”
这个方法的关键是所有信息都来自原文,不需要额外联想。平时练习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 “主语、原因、情绪”,养成 “从文中找依据” 的答题习惯。
记住,解释短语时,词典是 “参考” 而不是 “标准答案”。只有扎根上下文,才能精准捕捉短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避免答非所问。下次练习时,试着用这四步法分析,你会发现答案其实就藏在原文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