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SE文言文没那么可怕!我们一起“解剖”一篇必考经典:《邹忌讽齐王纳谏》

IGCSE中文第一语言的文言文部分,是许多学生的“噩梦”。但实际上,它考察的篇目是有限且固定的。根据历年剑桥IGCSE的教学大纲,常考的经典选段通常来自以下几部著作:《论语》、《孟子》、《庄子》、《战国策》和《史记》等。

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必考篇目中,挑选一篇具代表性、故事性《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为同学们和家长们做一次分析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一本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计谋的“故事会”。主人公邹忌是齐国一位有名的美男子,同时也是一位极富智慧的相国。故事讲的就是他如何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成功说服齐威王广开言路、接受批评,最终使齐国强大的故事。

第一步:从生活小事,看透人性

故事的开头非常生活化。身高八尺有余、相貌堂堂的邹忌,早上起来照镜子,问了妻子一个问题:

原文: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大意: 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

他妻子、小妾、客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你美多了,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并没有飘飘然。等到他亲眼见到了那位“颜值天花板”徐公后,自愧不如(“自以为不如”),他才意识到问题所在。晚上躺在床上,他进行了一段极其深刻的“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大意: 我妻子夸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小妾夸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夸我美,是因为有事求我啊。

【考点】 这是全文的第一个核心。邹忌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的美貌,而在于他清醒的自知之明洞察力。他透过身边人的奉承,看到了“偏爱、畏惧、有求”这些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动机。这是他能说服齐王的关键前提。在考试中,理解这三层动机,是分析邹忌人物形象的第一步。

第二步:以小见大,巧妙进谏

想明白了自家小事,邹忌立刻联想到了国家大事。他进宫面见齐威王,没有直接批评“大王您要多听意见啊”,而是把自己“比美”的故事复述了一遍,然后顺势引出类比:

原文: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大意: 如今齐国这么大,您的后宫佳丽无不偏爱您;满朝大臣无不害怕您;全国百姓无不有求于您。这样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啊!

【考点】 这是全文的第二个核心,展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用委婉的比喻和故事来讲道理)。他把自己和齐王放在了同一个“被奉承、被蒙蔽”的位置上,让齐王感同身受,从而愉快地接受了批评。这种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和委婉劝说的沟通技巧,是很重要的分析点。

第三步:立竿见影,强国之路

齐威王听后,恍然大悟,立刻说“善”(说得好!),并下令广开言路。于是出现了课文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

原文: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大意: 命令刚下达时,大臣们争相进谏,王宫门口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后,只是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之后,就算想提意见,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最终,因为政治清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拜齐国,齐国“战胜于朝廷”。

【考点】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通过“门庭若市”到“无可进者”的生动对比,形象地写出了“纳谏”带来的巨大成功。这不仅证明了邹忌的智慧,更赞美了齐威王从善如流的明君风范。理解这一转变过程,是掌握全文主旨的关键。

《邹忌讽齐王纳谏》只是IGCSE中文考试文言文中的一篇。每一篇经典背后,都有一套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思维方式。如果你的孩子还在独自对着注释苦苦翻译、死记硬背,不妨来体验我们的一对一课程。我们的老师将带领他像今天这样“解剖”每一篇必考课文,不仅让他读懂故事,更让他掌握考点,把文言文从“失分项”变成“得分项”。

好啦,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如果在学习中文上有什么问题,请添加我的微信:sun flower11081或者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中文试听课程,和老师一起详细沟通吧!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