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IGCSE中文学习中那块最硬的骨头,也是家长们最常向我抱怨的一点:“老师,我家孩子中文听说读写都没问题,现代文阅读也很好,为什么一碰到文言文,就跟看天书一样,完全读不懂,而且极度抵触?”
这个场景,是几乎所有IGCSE第一语言备考学生的共同痛点。孩子感到挫败,家长感到困惑:在21世纪,为什么还要学这种几千年前的死语言?它对考试、对孩子的人生到底有什么用?
作为老师,我必须坦诚地告诉大家:文言文,不仅是考试的必考点(在阅读卷Paper 1中占有稳定分值),更是这门学科的灵魂所在。一个孩子对中文的理解是熟练还是深刻,分水岭就在文言文。这篇文章,不谈枯燥的语法,只想帮家长和孩子解开心结,并提供几个超车的实用方法。
一、我们到底在学什么?文言文的意义
当孩子抱怨学这个没用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他正在学习三样东西:
- 为什么我们现在会用那么多成语?比如“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画蛇添足”。这些成语,全部来自文言文。如果只背成语的意思,而不懂背后的故事和原文,孩子的语言根基就是浅的。
 - 为什么中国人会强调“仁爱”(孔子)、“兼爱”(墨子),为什么会欣赏“道法自然”(老庄)?这些塑造了我们文化性格的核心思想,它们的源头,全部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学习它,是孩子理解自己文化身份的必经之路。
 - 文言文极其精炼,常常一个字就包含了一层意思。学习它,其实是一种高强度的逻辑训练。孩子需要根据上下文,去推导“之乎者也”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过程对思维的锻炼,远超阅读一篇白话文。
 
二、孩子为什么学不进去?
我们必须承认,文言文很难。它的难,不在于生僻字,而在于:
- 语序不同: 很多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是反的(比如“何陋之有”=“有何陋”)。
 - 一词多义: 同一个“之”字,在这里是“的”,在那里是“他”,到下一句又变成了“去”。
 - 文化隔阂: 孩子很难理解古人为什么会为了“礼”而做出某些选择。
 
这些困难,导致孩子一看到文言文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还没开始读,心里就已经放弃了。
三、绕开硬骨头的三个妙招
家长们,请注意,我不建议您在家辅导孩子“之”字的用法,那会加剧孩子的反感。我们的角色,是帮他消除畏难情绪,点燃兴趣。
妙招一:先看白话故事,再读原文 这是最有效的一招。IGCSE考纲选的文言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彩绝伦的历史大片或哲理故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
孩子回家抱怨读不懂《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请不要逼他翻译。您不妨打开电脑,和他一起搜索完璧归赵的白话故事或者负荆请罪的动画。
当他被这个精彩的故事吸引后,他知道了廉颇的暴躁、蔺相如的机智。带着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再回头去看那篇原文,他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能猜出很多字词的意思了!
妙招二:从成语故事反推回文言文 这个方法,能让孩子立刻体会到文言文的用处。
当孩子在写作中用了一个很棒的成语,比如破釜沉舟。请立刻抓住机会:“这个词用得太好了!你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吗?”
和他一起去查这个故事,他会发现,它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就是一次无痛的、由兴趣驱动的文言文学习。
妙招三:利用优质影视剧做背景导入 很多制作精良的历史剧,是对文言文背景知识的绝佳补充。
比如要学《出师表》,不妨找一些高质量的三国纪录片或影视剪辑,让孩子先了解诸葛亮和刘备是怎样一种君臣关系。
当他理解了诸葛“鞠躬尽瘁的背景后,再读那篇《出师表》,他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背后那份深沉的、跨越千年的情感。
家长们,请理解,IGCSE第一语言中的文言文的学习,不是逼着孩子去啃这个硬骨头,而是帮他通过故事、成语、影视剧这些有趣的方式,让他自己愿意一探究竟。
好啦,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如果在学习中文上有什么问题,请添加我的微信:sun flower11081或者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中文试听课程,和老师一起详细沟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