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辅导 IB 中文学生时,经常发现一个非常普遍、但又非常致命的问题:
学生看得懂情节,却看不懂叙述者是谁;看得见事件,却看不见“是谁在告诉我们这些事件”。
✦ 一、学生为什么会误判叙述者?
因为他们习惯把“讲故事的人”和“故事里的角色”混成一体。
最常见的误区:
把第一人称=作者本人
把第三人称=作者全知
把叙述者的判断当成文本的“真相”
角色的想法=叙述者的观点
结果就是:
故事读懂了,文本没有读懂。
✦ 二、为什么叙述立场决定分析深度?
因为文本里的情绪、倾向、偏见、空白、冲突……
很多都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
而是“叙述方式制造的”。
比如:
📌 同一个事件,用不同叙述者讲,会完全不同。
对比:
“我觉得他那天心情很差。”——主观视角
“那天,他一直没有说话。”——客观视角
前者是情绪猜测,后者是历史记录。
IB要学生分析的是: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叙述方式?
✦ 三、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三种“叙述立场陷阱”
① “不可靠叙述者”陷阱
许多文本里的第一人称,压根不可靠——
他们情绪化、偏颇、自我中心、有隐瞒,
但学生却把他们的话当“真相”。
例如:
“我当然不在意她怎么想。”
大多数学生写:
✔ 他真的不在意。
但其实这类句子常常意味着:
他是在自我掩饰
他越强调,就越在意
叙述者主动隐藏真实情绪
不可靠性=可分析性。
② “选择性叙述”陷阱
叙述者不可能说所有事,他们的选择本身就是暗示。
例如,一个角色生气,却只写:
“他静静地擦着桌子。”
学生往往写:
✔ 他冷静了。
但其实叙述者选择这个动作,而不是情绪本身,是为了暗示:
情绪被压抑
气氛紧绷而静止
冲突仍在
表面的平静掩盖了情绪张力
叙述的“选择性”本身就是写作策略。
③ “距离感”陷阱
叙述者与角色之间常常存在心理与叙事距离。
比如:
“她说她挺开心的。”
注意这里的“她说”。
叙述者没有确认,只是复述。
这里的潜台词是:
他不完全相信
他保持距离
他在观察而不是参与
情绪不共鸣
✦ 四、教学生判断叙述立场的最实用“三问法”
我上课时通常会让学生对每段文本问这三个问题:
- 这段话是谁在说?他会不会有什么偏见?
偏见=切入点,偏见越大,可分析点越多。
- 叙述者“选择说什么、不说什么”?为什么?
不说的内容往往最关键。
- 叙述者和事件/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远还是近?
距离越大,越能看出文本的“隐含态度”。
🔥19 年中文补习老品牌–eChineseLearning!双十一福利炸场啦!不管是常规中文提升,还是 IB/IGCSE/Alevel/AP 汉考冲刺,全品类课程都有超给力折扣!专业老师 + 定制课程,趁优惠囤课超划算!📩私信立刻咨询折扣详情,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中文科目不知道如何提升?
请一定来试试
18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积累,4V1定制化中文私教,不满意可免单!
eChineseLearning双11大促,报名即送21节正价课,立即SX了解更多!
eChineseLearning在线中文学校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见证了上万余名学子的成长与飞跃,累计帮助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收获了同学们的诸多喜爱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