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小学PSLE华文备考过程中,“拟人”作为核心修辞手法,常常出现在阅读理解、文学赏析甚至写作评价等各类题型中。许多家长和学生以为,只要看到物体或自然现象有“人的动作”就一定是拟人,却不知考试中对于“拟人”的识别和分析远比背诵定义复杂得多。这一认知误区,导致不少考生在面对相关题目时频频丢分,家长在家庭辅导时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那么,为什么“拟人”这么容易让学生混淆?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们往往只关注表面结构,例如句子是否用了“笑了”“说话”等字眼,却忽视了更重要的文本语境和表达效果。实际上,判断是否为拟人,关键并不是看句子是否赋予事物人的行为动作,而是要分析作者是否通过这种手法,把人的心理、情感、意志等复杂体验赋予给非人事物,并借此深化文章的主题或情感基调。
例如,“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偷偷地张望着春天”一句,看似只是形象描写,实则通过“张望”这样具有目的性的行为,让小草拥有了人的好奇与希望。这种手法能有效拉近读者与景物之间的距离,使景物带上情感色彩,从而产生移情作用。这正是“拟人”在文本中最典型也最具美感的艺术效果——让冷静的客观世界充满温度。
但现实中,许多学生混淆了“比喻”与“拟人”,把任何带有类比意味的表达都当作“拟人”,或者误以为只要出现“他”“她”等主语就是“拟人”。其实,比喻强调的是“像什么”,而拟人则是直接把人的属性赋予非人对象。例如,“花儿像少女一样羞涩”是比喻,“花儿羞涩地低下了头”则是拟人。两者作用虽有重叠,但表达方式和文本效果却截然不同。
具体到PSLE考查,命题者往往不会直接问“什么是拟人”,而是通过文本片段要求学生分析手法的运用效果。这时候,如果只是机械套用定义,难免流于表面。真正高分的答案,需要从三个层面去剖析:
第一,指出句子中的“非人事物”被赋予了哪些人的特征或行为;
第二,结合上下文语境说明这种表达带来的情感或氛围变化;
第三,将这种艺术手法与作者表达中心思想、刻画人物或营造意境的需求联系起来。
比如,在描述一片树林时,如果作者写道:“树木在风中窃窃私语”,高分分析应指出“树木”被赋予了“私语”的动作,这不仅让自然景色充满灵动,还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温暖。进一步分析,这种写法能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活泼与亲切,从而激发内心共鸣,也加深了文章抒发的情感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在真实教学中,学生若缺乏对文本整体语境的把握,就容易被题目中的“陷阱”干扰。例如,遇到“大海咆哮着拍击岸边”,一些学生会误判为单纯的动词描写,而忽略了“咆哮”本身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人类行为,这样的用法其实正是典型的拟人。反之,有时作者描述自然现象的动作只是事实陈述,并未涉及人的情感或心理,这种表达就不能算作“拟人”。
因此,在家庭辅导和日常阅读中,不妨引导孩子多关注文本背后的深层逻辑——为何要将无生命事物“写活”?这样做对整篇文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不断追问和反思,孩子才能逐步摆脱定义式答题思维,养成批判性和创造性地分析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总之,“拟人”这一修辞手法在PSLE华文考试中的考查,本质上考察的是学生对文本艺术性与情感表达的敏锐度。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在文学理解与答题表达上实现突破,建议把关注点从背诵转向文本细读、思维训练与效果归纳,让孩子能主动发现、分析并评价艺术手法的独特作用。